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不留余地 (第1/1页)
弘德殿外,寒风萧瑟,弘德殿内,温暖如春。 东暖阁毡帘掀起,一股腾腾热气迎面扑来,黄地羊树蜡染屏风旁,一位妃色宫装美人倚坐在一张轻容镶边榻席上,身子微微倾斜,斜靠着左侧隐囊。 身姿窈窕,面庞秀美。 手中正执一折奏疏,双目如电,熠熠生辉,认真的模样,与慵懒的体态,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偏生在她身上,看不出半点违和。 仿佛她就该如此。 美人神态万千,慵懒与认真,各有风情。 张婴心头只震惊片刻,却又释然…… “侍郎请进。” 宫人细柔的声音响起,惊醒了矗立在帘外、怔愣良久的张婴。 回过神来,张婴习惯性地要伸手去捏眉心,只是刚抬手,发觉这是大魏宫里,是弘德殿东暖阁,于是徒劳地放下手,脱靴着袜进了暖阁内。 瑞兽香炉里,随着轻烟袅袅升起,苏合香的味道,在空气中徘徊流转,萦绕鼻尖。 张婴定了定心神,没有坐到对面的方榻上,而是走至屏风旁,在案几右侧的团花菖蒲垫上跪坐下来,“珍娘。” 他不想一上来就剑拔弩弓,所以选择一种平和的方式。 抬头间,眼角的余光,瞥见折子上的落款:朱俊。 御史台呈递上来的奏疏。 张婴状若不知地收回目光,“珍娘,我们好好谈一谈。” “好,你说,我听。”杨太后把奏疏往案几上一合,明眸含笑,望向右侧的张婴,甚至转过身来,靠在榻席右边的隐囊上。 “我辞官,只是感叹人生无常,正如诗所言: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我想过些清闲日子,看着清妃平安长大,再等上一两年,就能含饴弄孙,共享天伦。” “况且近来,精神也多有所不济,常常觉得自己,人间稍远,日近松丘,所以才想着乞闲还乡。” “一切与他人无关。” 张婴说到这,顿了一下,瞧着依旧含笑的杨太后,心底却莫名有些慌乱,一张明丽的面庞上,除了笑容以外,看不出任何别的情绪。 “从前的事,是我对不起你。”张婴微垂下头,终究把这句话说了出来,往事种种眼前浮。 他那时,正年少。 山中少女,似得山川之灵秀,光彩炫目。 一时的贪欢,仿佛无尽的欢娱。 谁也没有去想将来。 谁也没有在意身份。 好似有那一刻,便是永恒。 只是现实往往来得太过突然,太过猝不及防…… “阿娘派人送东西去你家,我都知道,并且那些东西,是我让人挑选的。” “纵使当年,我不娶华家女,也会娶其他出身士族的女娘,所以,你要怪就怪我,没必要去迁怒其他不相干的人。” 说到这,张婴直接对上杨太后的目光,有探测,更有坦承。 杨太后意外地撇开了眼,脸庞上的笑容渐渐消褪,及至僵硬,却并没有开口回应一声,侧着耳朵,依旧在倾听,耐心十足地等待。 屋子里除瑞兽香炉中,偶尔传来香料燃烧的噼叭响,再没有别的声音。 一时间,钟落可闻。 气氛也渐渐,由最开始的轻松,变得沉重起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刻,两刻钟…… 又或者只一息间。 时间越长,张婴一颗心,往下沉得越得厉害,只觉得自己快要摸不到底时,忽然听到杨太后笑问道:“怎么不编了,你继续往下编呀。” 话一出口,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好,我不迁怒其他人,我只怪罪你,那你就留在京都给我赔罪,让华令仪带着孩子滚回清河,五郎,只要你答应我,你们生死不复相见,我谁都不迁怒。” 杨太后目光灼灼地盯着张婴,颊边滚落的泪珠,早已不知何时让她拭去,此刻,头微微上扬,嘴角微抿,等着张婴的回答。 神态中隐隐有期盼,又夹杂着一丝明晃晃的不屑。 混杂在一起,有着她自己都不曾留意到的惶恐与不安。 这种情绪,只有她在初入宫时有过。 “珍娘,我和她是结发夫妻……” 杨太后似炸了毛的花猫一般,两眼圆睁,突然激动地吼出声来,“我不管。” “名分,我不在乎名分。” “她喜欢就让她占着好了,但她人必须立即立刻给我滚蛋。” 一字一句,咬牙切齿。 一边说,杨太后动作麻利地打开案几上一张张奏疏,一一摆到张婴面前,全是御史台递上来的折子,“你好好看看,这是朱俊给我送过来的好东西。” 有巧取豪夺,有投机倒把,有作jianian犯科,更有知法犯法。 世家大族,人口众多,子弟众多,必定会良莠不齐,有那成器的,更有许多不成器纨绔膏粱。 有些事情别说地方官员,连御史台都不一定敢管。 张婴扫了两眼,心里便有了大概。 然而,看到有一份奏疏时,脸瞬间就白了,猛地抬头望向杨太后,“不可能,这是构陷。” “构陷?”杨太后伸手拿起那封折子,“我看看。” 看完后,却是称赞一句,“我倒觉得,朱俊还挺会办事的。” “珍娘,你不能这么做。” “我为什么不能?”杨太后敲了敲手中的折子,自得道:“让你看这些,我只是告诉你:只要我轻轻一推,平原华氏就将不复存在。” “赵郡李家当初的罪名,是私造盐铁定的谋逆之罪,一旦华家私造甲盾的罪证确凿,判个谋逆之罪,也不为过吧?” 一听这话,张婴只觉得气血翻涌,无法平息,盯着眼前的女子瞧了很久,“你要怎么样,才肯收手?” 他不敢赌,也不愿意去赌。 人心,从来是经不起考验与检测。 “一你长留京中,不许回清河,让华令仪那个贱人独自滚回清河,二是我不想在朝堂上再见到一个姓华的人,有一个我,我灭一个。” “如果办不到,我不介意,一锅全端掉。” 掷地有声,不留余地,浇灭了张婴心中所有的侥幸。 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谈的必要,张婴缓缓站起了身,整个人清醒许多,“珍娘,我是清河张氏子,不是东武城一介寻常庶人。” 这句话,他十七年前当面对她说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