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想法系列之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 (第1/3页)
终于有时间,可以梳理一下山海经。 千头万绪,还是先介绍五帝。 一般所认为的五帝之一,是没有大禹的。 禹的尊号为‘大’,意为伟大。 最官方的五帝,自然是司马迁排得,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但这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应该是秦朝时吕氏春秋排得: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其中秦朝排得这个,是最正统的五方上帝,太昊为青帝,少昊为白帝,颛顼为黑帝,再加炎帝和黄帝,分别象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 司马迁把尧舜加进去,还有帝喾,这明显是偏向炎黄系,直接把太昊、少昊这俩东夷排除了。 五帝并不是指就这五个人,而是指功绩最大的五位上古帝王。 而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没有禹,就特么离谱! 因此我个人心目中的三皇为女娲、神农、伏羲。五帝乃是黄帝、炎帝、颛顼、帝俊、大禹。 尧、舜,以功绩而论,根本排不上号。就是个帝而已,但不入五帝之一。 尧舜,完全是被儒家抬进五帝之列的,传扬禅让之美德。 在讲我心里的五帝之前,先要把被我排出去的尧舜讲了,且先要让你们了解他们,所以这是番外的番外…… 首先,史记排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其中,黄帝姓姬,颛顼姓姬,帝喾姓姬,唐尧姓姬,皆是一脉正统……唯有虞舜姓妫(gui)。 但是虞舜本身,也是颛顼的后裔,只不过是旁支,他祖上穷蝉乃是颛顼庶子。 只有嫡子才会继承父姓,因为上古姓不仅仅是个姓,我前面说过,它还是地位的象征。 庶子只能封点别的姓,黄帝封了十四个,颛顼也封了好几个,历代的帝,都会封一堆姓。 颛顼的孩子多了,儿子好几个,孙子几十个,后裔分为好几个大族。传到舜这一代,就是平民中的平民。 事实上,虞舜本来不姓妫。因为颛顼的庶子,穷蝉这一支后裔封在虞国那个地方,称有虞氏,可以理解为有虞一族。 舜是虞族的人,所以应该姓虞。 但是很可惜,有虞一族又有主系、旁系不断衍生。 舜不是嫡子,所以他连虞姓都没混到。因为出生在姚墟,所以姓姚……这种根据出生地来定的姓,就是平民阶级。 他就是姚姓第一人。在他还只是渔夫的年代,属于没什么地位的姓。 别人一听,什么?你姓姚?人家一盘算,心说没封过这个姓啊,哦,你是平民。 但总归来说,舜还是平民,不是贱民,跟帝有亲戚关系,他起码有资格拥有姓氏。 之后因为有能力外加孝顺,被尧赏识,辅佐尧,有了官职。 尧很赏识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封到妫水之滨。 于是舜正式的,拥有了贵族级的,诸侯形式的姓,也就是妫。 这真是个励志的故事…… 身为颛顼后裔,不姓姬,身为有虞一族,不姓虞。 先姓姚,后姓妫。从这点细节来看,就已经能看出,虞舜乃是从社会底层崛起,最终出人头地的。他的一生,是个往上爬的过程,靠自己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的。 虞舜这个人,最后登上帝位,君临天下。以至于后来,姚姓、妫姓,都成了上古八大姓,贵不可言。 讲尧舜,不得不提禅让制,我只能说,尽管有禅让这个行为,但背后的血腥与阴谋,与王莽、曹丕、司马炎并无区别。 先看山海经,截一段关于帝尧帝舜的《山海经》原文:“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关于尧舜的记载很少,舜还有一些事迹,尧就几乎没有了,只提及过帝尧台,让我们知道他是个帝。 另外,通篇没有关于禅让的事。 然而即便如此,也只用了三个字,就间接否定了儒家那种禅让。 ‘帝丹朱’。 丹朱是帝尧的儿子,他是帝丹朱,就说明帝尧死后,帝丹朱继位了。 然后因为某种原因,帝丹朱之后,是帝舜继位了。 为什么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都记载,帝尧禅让给了帝舜呢? 首先,帝尧、帝丹朱、帝舜,这三人在山海经里,就几乎没有任何功绩。 早期的作者,写了各种帝的各种功绩,发明这个,创造那个的,这个神异,那个神异,又是封神又是不死又是飞天又是改变自然的。 轮到这三位帝,竟然几乎没有功绩? 还是说,因为涉及尧舜禹,关于他们的记载在山海经里太颠覆,所以刘歆删了? 姑且就当尧舜二帝没有功绩吧。 据我猜测,自颛顼绝地天通后,成帝者,已经不是神话般的大功德之辈了,而是看支持谁的势力最多。 已经不看‘天命’了,颛顼之后,天命变成了人心。 颛顼绝地天通的行为,导致皇权高于神权,政治大于宗教,利益高于信仰。这个思想,是之后四千年下来,华夏最核心的人文思想之一,已经烙印到了骨子里。 我过得好,真是老天开眼。我过得不好,是老天无眼。 埃及有历史记载就有无数次祭祀把法老废掉,印·度更不用说,宗教人士才是最上等人。****最高的是哈里发,宗教领袖,统管世俗一切。 但在华夏,帝王可以兼任宗教领袖,但是宗教领袖绝不可能凌驾帝王。 谁成为帝,最符合氏族们的利益,谁就有了人心。 禅让不至于,大抵是世袭、指定、投票三项合一。 最早提出禅让的,大约是孔子。 孔子夸了一辈子尧舜禹,说他们仁德,奉礼,善于用人,节俭克己,总之说了一堆美德。 然而孔子并没有写下禅让的事…… 这就很奇怪了,孔子赞美了一辈子的尧舜禹,禅让天下于人这个最大的美德,为何不付诸于竹简上? 当然,后人都说孔子经常讲述尧舜禅让的事,所以他大概是真的说过吧。 但孔子没有把尧舜礼让天下,写在《春秋》、《周易》之中,可能是……不敢? 光恢复周礼,都没人理他的政治主张,以至于颠沛流离半生了,更何况还提出禅让? 恐怕更加不得重用了! 为了能受到君主重用,推行儒家思想,重整礼乐,孔子除了对身边弟子说尧舜禅让以外,在竹简上,只是赞美尧舜,却从未细说尧舜的具体功绩。 要我说,其实写了也没事,诸侯不会在意的,还能翻天不成?孔子太谨慎了。 那么,第一个丝毫不在意诸侯看法,将尧舜禅让的事,写在著作中的是谁呢? 墨子。 在孔子之后,墨子的弟子,将墨子的言行,写入《墨子》著作中。 其中《尚贤》这一篇提到:“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