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99章 有文采的人 (第1/1页)
在贵山工作时间稍长一点的都知道,贵山的特点,几乎每次干部调整之前,都要热闹一回,总有人要生事,街面上总要传出一些奇谈怪论,甚至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地编造出一些是事而非的消息。或是街谈巷议,或是传单,小字报,并且一路传一路扩大,街头是芝麻,到街尾就成了西瓜。这些情况,与城里人烟相对密集,街道四通八达并且又都集中到一个点上有关系。贵山县城的布局,要是从天上往下看,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从扇把挂坠饰的地方就是西门桥,桥头一边是广场,有两个标准足球场大。 广场连着裤裆口,为什么这样叫?因为眼前是左右两条大街,左边叫幸福路,右边叫和美路,两条街的交汇处,是县城最繁华的地带,扇把挂坠的地方,餐饮,百货,银行,邮电等都聚在这里。每天傍晚,吃过饭出门溜达的人们都要在这里聚散,各种信息就被带来这里经过汇聚,梳理,酝酿,传播出去。这就是贵山县城的一景。甚至开往各区各乡镇的农公车,县机关下去的各乡镇上来的小车,都自然而然要从这里经过。 雨下了一天一夜,整条街都被冲刷的干干净净,长坪区的副区长余蕴下了车,从幸福路经裤裆口转到职工之家门口,正要跨过和美路,就听到临街二楼窗口上就有人喊:“余蕴,来啦,快上来吧,看见贺国荣没有?”喊他的是“艺苑”编印负责人,县文化馆副馆长杜山,人称老杜。按照五天前的通知安排,正在召集县里的一群文艺创作工作者,开一个小型的作品讨论会,要专题讨论贺国荣的小说。老杜看着时间,已经到点了,还不见贺国荣的身影,倚靠在窗前朝马路张望,就看见了余蕴。 余蕴也是文学爱好者,两年前创作很勤奋,写了好几篇散文,县文化馆编印的小报“艺苑”上刊发过两篇,数量虽然少但质量很不错,有一篇散文标题《山塘》,写的是家乡一景,写得相当不错,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山写得雄奇,水写得秀野。县城一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因看见《山塘》引起好奇,就带学生去那儿郊游,给学生朗读那篇散文,并要他们写观感,有一半学生原文照抄了《山塘》里面的片段,成为当时一段佳话。 后来不见余蕴写东西了,初步了解,好像是工作太忙,挤不出时间。可是有位先贤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还是有的,这话对时下的文学青年很有针对性。我们身边这样的实践者也不乏其人,就拿写小说的贺国荣来说吧,同样也忙,一年有大半时间在乡下跑,但他几乎保持每个月都有作品问世,老杜就听他说过,他有计划,一个月四周,前两周构思打腹稿,第三周写出初稿,第四周修改。 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这个方法值得大力提倡。老杜就想在组织他的小说讨论贺国荣小说的时候,要求作者重点讲一下如何挤时间,下苦工这方面的经历,给余蕴这类人打打气。 可是时间过去半小时,还是不见贺国荣来。怎么办?老杜转念一想,贺国荣可能还在乡下,没办法过来,什么时候来,再进行他的事吧。现在余蕴来了,余蕴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不如趁此空挡,听听他的情况,然后帮助他找找问题根源,就把想法说了。与会者都赞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