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九章,回门 (第4/5页)
她嫁的相当好,中宫虽一直思念,也无法把那位重臣调入京中,只能还思念着。 那位大妞儿生孩子,全是在袁夫人进京以后。 “依我看,会长的像父亲。”中宫很有兴致的讨论起这些俗事,又道:“阿训就长得像父亲。”袁训母子第一个是她主动找的,假的可能性极低。第二个袁训和他的父亲除了体格健壮不像以外,五官容颜一模一样,中宫见到袁训后就再也没有疑心。 这一定是她弟弟的儿子,不会有错。 “像父亲,也好吧?”袁夫人模棱两可的回答。 中宫完全能明白她,体贴地道:“怎么办呢?大妞儿嫁的是这样人,随父亲你要担心一生又要打仗,可是也没有办法。”又怪上自己:“要是我早接你们几年,大妞儿的亲事就定在京里岂不是好?” 她眉头微挑,袁夫人已知道她的意思。袁夫人和往年一样的骇笑:“哎呀,太子已成亲,大妞儿都三个孩子,您可别再多想。” 假如大妞儿还没成亲的话,那太子妃的位置就有点儿悬。 姑表成亲虽然血缘过近,但在古代也不少见。 中宫无可奈何:“都怪我,全怪我。” “怪你什么,”袁夫人见她用完,小心翼翼从怀中取出绢布包,中宫眸子一亮,人也坐近了过来,两个人对视一眼,都有屏气凝视之感,又悄悄的笑,好似得了什么好东西一般。 绢布包打开,露出袁夫人常看的书册。 宝珠曾无意中扫过一眼,猜测这是公公的手札,让她说中,这的确是袁训父亲的手札。 札上微有暗黄,虽经袁夫人时常翻阅也不曾破损,可见主人保管得经心。 中宫见到后,就屏住呼吸,也是怕呼气儿一大,就把这手札吹化了。 袁夫人熟门熟路掀到两个人要看的地方,上面字迹无力,但笔划融圆。主人虽精力不足,却是习练过的。 “常忆jiejie在梦中,骨rou分离,得银渡过难关。我虽保命,却痛失手足。当年家中无有银钱,惟野菜饼是jiejie最爱。每年初二虽不能见她,却饱食野菜干饼以为思念。” 中宫看到这里,泪水扑簌簌落下来。袁夫人忙把手札挪开,她和中宫都不认为这叫失礼。袁夫人还轻声埋怨:“落到上面可怎么是好?” 中宫忙再拭泪,道:“往下再翻再翻,” 这一章,是袁夫人进京后,每年同中宫同过初二必看的一章。再往下,就是去年中宫看到的那一章,袁夫人细看过中宫面上不会再滴泪水,才把手札再凑过去,两个人紧紧凑在一起,看这一章里写的是什么。 袁夫人自然是早看过的,她完全将就着中宫来看。 “大妞儿满月,不幸之人竟能有子,可谓是幸运矣。幸赖,婉秀不弃下嫁;幸赖,婉秀终朝陪伴;幸赖,婉秀身子骨好;幸赖,婉秀产下一女。妞儿可爱之极,放置枕边咿呀,一哭一闹皆动人心。然,为何不是儿子?我去之后,婉秀就有终身有依,” 这婉秀,是袁夫人的闺名。 中宫深吸一口气,看到这里抬起眼眸。她每年只看一小段,不是不能多看,也不是不能拿几本来自己私下看。 只是她一个是没空闲,一个是这细细的看,才能把自己离去的岁月一点一滴的补回来。 弟弟是幸运的,有出身高门的弟媳肯嫁;弟弟也是不幸的,他到临终,都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孩子。 阿训,是个遗腹子。 中宫想到这里,就要问:“他的那颗宝珠倒还没有信儿?”中宫对宝珠完全是强迫接受,她虽厚待宝珠,可一想到她没有为侄女儿亲事出上力,也没有为侄子亲事上出上力,这心里还是别扭。 “哪有这么快,”好在袁夫人颇能劝解于她:“成亲才五个月十四天,”中宫嫣然:“你不着急,为什么把日子算得这么清爽?”两个人相对大笑。 …… 宝珠正在接受姐妹们的目光洗礼。 她是最后一个到的,大家都出来迎她。把眼睛往宝珠身上一放,虽然都心中早有预备,宝珠必然又出来好首饰好衣裳,可还是让宝珠腰间的荷包“震”住。 宝珠你从头到腰都无可挑剔,就是这荷包里装的是什么,也太满了吧? 家里只有玉珠一个姑娘,玉珠愈发的无拘无束,而且姐妹中也是口快的,头一个道:“宝珠你这么大,还装蜜饯在荷包里。” 宝珠那残余的一点儿,怕自己又有好东西,姐妹们没有,说出来算炫耀,不说出来又心里喜悦满溢、难免有得瑟之嫌的心情,全都让打跑。 解下荷包,再解那上面十字盘扣,宝珠在院子里就嚷着:“看我的金钱!”扣子还没有解开,有一枚已落下来。 “叮当”一声,在雪地滚着。 老太太玩心上来,手指住也嚷上来:“谁捡到就是谁的?”小丫头们愣上一愣,哄然一下子过去争抢。 梅英凑热闹,也跟着下去。见素日恭敬她的小丫头看也不看她,把她硬生生挤出来。梅英才跺脚,“哎哟”,后面玉珠呼痛:“你踩到我。” 张氏在廊下搭着手笑骂:“该,你也去抢什么。”把玉珠提醒,玉珠去寻宝珠:“你有一荷包,分我几个耍耍,” 掌珠不稀罕这小孩子玩意儿,就怄玉珠:“今年你一个人在家,得了多少压岁钱,也拿出来分分吧,” 宝珠正要给玉珠看荷包,觉得有理,把荷包收身子后面:“先分三姐的压岁钱,再分宝珠的东西。” 正闹着,南安侯从外面进来,手中握着一把子请帖,见到姐妹们玩笑,站住脚也笑:“我来着了,这里还真是热闹,比别处好。” 老太太就取笑兄长:“你手中那握的不是贴子,怎么不去,又来看我们?”三个孙女儿嘻嘻哈哈,逗得老太太也玩心大作,和自己的胞兄开起玩笑。 南安侯扬扬贴子:“这些都不请我,我去了也没意思。”老太太才问谁家的,见南安侯转向袁训:“小袁呐,我想到帮你拿贴子,你就没有想到我们?” 袁训就知道是常家的,就解释:“这是宝珠弄出来的,我本想让宝珠先去看看,若是般配再告诉祖母不迟。” 老太太见有件事儿她不知道,就急着问:“什么事,什么事?” 南安侯已走上台阶,把贴子给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