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丁是丁,卯是卯 (第2/2页)
与西方完全不同,认为只有**的生灵和地下的陵寝才适合用石料砌筑以求不朽,而中式的建筑和家具是由柱梁、挡板、门窗以及隔板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感,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所供人起居的建筑和给人提供方便的家具都应以木为根本,加上入土为安,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榫卯结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比如有句出自《楚辞》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的成语叫作方枘圆凿。因为榫卯结构工艺中,凿出的卯眼叫作凿,削成的榫头叫作枘,凿和枘的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合适的组装起来。所以用圆形的榫头是不能固定在方形的卯眼里的事例来比喻双方意见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而另一句木凿技术中的丁是丁卯是卯讲的就是做事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才能达到契合的最佳状态。 在没有钉子、螺丝和粘合剂的时代里,那种经过木凿后完成的木料内部的凹凸部分十分巧妙的啮合而形成的天才似的榫卯结构令人叹服。一则是两物体相互衔接比较直观而原始的方式,二则依靠的是木构件的**力所产生的链接,因此尺寸必须非常合适,可丁可卯才行。当然在道家看来,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为阳;卯口是凹的形状,可以理解为阴,两者相合就是阴阳相合。所以有人说,古人也许正是受了动物骨骼、关节之间的突起与凹陷的启发,结合阴阳结合、男女**的理念而发明了榫卯结构的。
世界现存最高、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全木结构建筑的木塔是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的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进行过大型增修。塔高68米,木塔为平面八角形,内外槽,底层出一圈副阶周匝,整体结构为殿阁型构架。全塔自下而上由砖石台基、木构塔身、砖砌刹座、铸铁塔刹等四部分组成,木塔外观雄壮而又美丽,虽历经数次地震、战火侵袭,因为得益于榫卯结构的稳定性仍安然无恙,堪称榫卯结构工艺古代木制高层建筑的典范,举世罕见。 遗憾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和最大的木构建筑几乎都在日本。其实,论建筑历史,我国不知比日本要早多少年,日本的工匠工艺都是从我国传过去的;论国力,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也要远强于日本,不仅有工艺、更有能力建造更多更好的大规模建筑。但是,那些曾经存在于史料记载、显赫一时的木制建筑,如今却保存的很少。比如唐代的木构建筑仅剩四处,而且都是中晚唐时期,规模也较小。而日本的法隆寺却有一些相当于我国隋唐时期的木建筑,要比我国最古老的木建筑早上100多年。规模是现在故宫太和殿三倍的唐朝大明宫含元殿虽远大于日本东大寺主殿,却早已灰飞烟灭,而日本的却至今保存完好。 当年的建筑被毁主要是因为封建王朝的战乱不断,而胜利者往往有一个极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放火,比如西安、开封、洛阳、南京,都曾经被纵火焚毁;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撤退前也总是先实施焦土战略,先后将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付之一炬。而北京因为后来是和平解放,所以古建筑保存得比较齐全。可是到了现在,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不知有多少古建筑被强拆,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对历史留下来的宝贝往往弃之如敝屐,这才是最使人难过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木制建筑和家具灵魂的榫卯结构因为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和费时费料早已被人们所淡忘,也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掌握这项工匠技术,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流水生产阶段中的刨花板、胶合板,钉子和胶水,因为建造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利润更为**。就是没有人站出来提醒大家:我国首创的、传统的榫卯结构工艺面临失传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耻辱,提倡工匠精神,传承榫卯结构工艺,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建筑的内在品质,也是对传统工艺制作的一种弘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