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06.木匠的尴尬 (第1/2页)
1906.木匠的尴尬 木屋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建筑,历史悠久到远古时代,也一直充满活力的存在到现在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用混凝土、玻璃及金属架构起来的现代社会,而且因为可以使人类更贴近大自然更具亲和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吹捧和喜爱。尤其是采用中国传统工艺建造的木屋更是因为其精良的木质、精湛的建筑工艺和深远的人文艺术在世界上独领**,备受喜爱并享誉世界。 传统木屋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家庭的出现,人类告别了山洞和石窟,对于当时到处森林密布、树木众多的环境,建造木屋就成为必然之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的祖先渡过难熬的严冬,也为各个家庭提供了一个独立于他人的空间。同时那个时候木材多、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既方便又易cao作,建造成本也不高,加上那个时代的人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高,吃喝拉撒睡都在一个空间内,自然广受欢迎。 后来,随着石屋、土屋的出现,尤其是混凝土的问世,土屋被那些有钱有势的阶层所抛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砖瓦房、楼房乃至电梯房。随着城市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开始搬进了动辄几十层、上百米的塔楼里,却没有发现那些达官贵人已经逐渐远离高楼,开始追求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建一栋别墅,更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木屋,让自己融入大自然,这就叫返璞归真。 木屋的好处不仅冬暖夏凉、抗潮保*、透气性强,淳朴典雅,使人居于其中,备感温馨舒适;也因为享有会呼吸的房屋的美誉,是集绿色环保、健康、居住舒适、安全、贴近自然、使用寿命长和设计风格独具个性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健康型住宅;更因为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所以经久耐用防腐蚀、冬暖夏凉四季舒适、防火防潮安全牢固、抗震环保无污染、现场拼装可搬迁、实用造景两相宜。 用木材制作的木屋建筑从类别上分为古老或现代,也就是传统贴地或地螺丝为地基基础;从结构形式上分为轻型和重型,也就是板型或原木型;从施工工艺上分为中式的榫卯工艺或西式的螺丝与胶粘制作。虽然木屋在我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但相对而言,木屋对南方的适应性远远强于北方,这其中主要是环境和气温的因素,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木屋数量之多、质量之精、设计之美、历史之悠久便是很好的说明。 虽然我国传统工艺建造的老式木屋带有密封及隔热性能差,屋*易漏水、外墙易腐蚀,加上全木制作,极易引起火灾、也极易遭到虫蛀,还有因为并非模块化生产,费时废材等缺点,可是因为木结构韧性大,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所以木屋的使用寿命在正常年份远远超过砖石和混泥土建筑;还可以在各种极端的负荷条件下,依然表现出其良好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完整性,即使强烈的地震使整个建筑*离其基础,其结构也经常完整无损,这在日本1995年的神户大地震中,保留下来的房屋中得到很大的说明。 木屋建造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随意进行个性风格的设计造型,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木匠的主动创造力,在建造过程中试图将木屋建设留下自己独特的痕迹,这无非对木匠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来到郑河的木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对建造文化的解读,将每一座木屋都转化成一栋栋精致的别墅,用诗一般凝练的语汇描绘出一派意韵悠远的温馨与浪漫,和近处的沅江、远处的青山形成有机结合,使得那些木屋既有童话般的境界,也是富足生活的载体,更是周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木匠用传统工艺建造的木屋在世界独领**,尤其是在榫卯工艺的巧夺天工、各种门窗、栏杆和梁柱的绘画和雕刻艺术,都使得传统木屋变得很有文艺氛围。当年,有产阶级率先摒弃了**、黑暗、低矮和陈旧的木屋,如今,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能搬进高楼大厦、享受上上下下的便利的时候,那些新一代的富有阶层却把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了经过重新整修、修旧如旧但内部设施已经完全现代化的木屋上了,要知道,那种传统的木屋对于一个本来就木材资源匮乏、还在大力推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