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凡出颍川  (第1/1页)
    “多谢主公淳淳教诲,徐晃牢记于心。”徐晃眼睛湿润了。    父母生他养他,主公知他用他。    刘凡的知遇之恩,堪比父母的养育之恩。    徐晃心怀无尽的斗志,和刘辟带领一千士兵,押送着粮草辎重,向昆阳而去。    刘凡这边,也整军完毕,随时准备出发。    “黄太守,吾军携带的粮草已经够用三个月了,再多也不方便携带。城中还有数万石粮食,颍川百姓若是有家用粮食不够的,还望太守能扶持一把。”黄琬过来相送刘凡的时候,刘凡对黄琬拜托道。    “那是必然,身为百姓父母官,吾怎么能看着百姓受苦。”黄琬理所应当的说道。    刘凡放心的点了点头,黄琬的话毋庸置疑。他任豫州牧的时候政绩为天下表。豫州的情况可是比颍川恶劣多了。更何况现在颍川已经相对安定了。    三千步兵和两千骑兵在刘凡的带领下,队列整齐的向东北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长社城,然后往过陈留,过陈留之后直接到兖州济阴郡。兖州离这里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    现在所有士兵都配上统一的盔甲兵器,骑兵在前,步兵在后,排成一条长龙向长社进发。    这些盔甲兵器的置办早在江即回京的时候已经向刘宏禀报,刘凡在给刘宏的信上也有提到。    朝廷自然不会吝啬这五千套盔甲武器。    盔甲武器在几日前刚刚运到,有了盔甲,士兵们自身的防御能力提升很多,关键时刻可以保住一条小命。    颍川的百姓听说刘凡要离开颍川。百姓们哭天喊地,留恋不舍。    在阳翟县不管是乡野人家,还是城内居民都蚁集蜂拥的往一处为刘凡送行,形成了万人空巷情景。    刘凡所行的两边官道上几乎人满为患,许多人都站在官道外的野地上。    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放眼望去,何止万人?    刘凡挥手,依依惜别。    汝颍多大才,但这里不是他立业的地方,因为颍川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他也不想把人生的几年时间全部用在这里。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他若有心,这颍川就是他的囊中之物,就算过十年,他在颍川的声望依然不减。”一名三十岁左右的清雅男子在人群中望着刘凡,自语道。    清雅男子说得不错,就算老一辈人去世,还有青年一辈,还有许多少年一辈,刘凡的美名已经在他们心中扎根。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这句话是司马懿临终前对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的。    民心等于天下。历代开国君主就算再狠辣无情,对百姓还是很仁慈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秦末楚汉争霸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霸王项羽灭秦以后,据荆襄而王天下,但他随便杀害诸侯,官吏,对百姓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军都杀得一个不留,不听范增之语,刚愎自用。    反观刘邦,虽然没有项羽那种敢作敢当的英雄气概,但他爱惜民力,对人和善。攻占咸阳项羽纵容士兵,但刘邦约法三章。在他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十分看重人才。对于投降的士兵,愿意留下就收编,不愿意就放其回家乡。在与项羽的逐鹿中,败多胜少的刘邦获胜了,因为他得到了人心。不论是诸侯的心,还是士兵的心,亦或者是百姓的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