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伟大_第一百四十一章 装甲战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一章 装甲战术 (第1/2页)

    第一百四十一章装甲战术

    东北的春天格外短暂,五月来临时,天气逐渐热起来,人们开始脱去厚厚的棉衣,舒展一下身体,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到来了。

    在锦州以北、以东两个训练场上,装甲军战士们的训练也逐渐达到高潮。作为全军最年轻的兵种,每名战士都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重担,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必须争分夺秒。

    除了基本的装备训练外,战术训练更为重要。随着主力装备的源源补充到位,齐装满员的装甲部队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参照苏军建军经验并结合我军的实际特点,我装甲军主要武器装备包括:

    每个中型坦克团装备T-34/85坦克,每排四辆,每连二十辆,每营六十辆,全团一百二十辆,全军共拥有中型主力坦克二百八十多辆;

    重型坦克营装备IS-2M(又称为斯大林2号)三十六辆;

    坦克修理营装备T-34-TB装甲抢救车十二辆;

    坦克侦察营装备T-34/85坦克三十二辆;

    一个装甲步兵团辖三个装甲步兵营,每营三连,每个连拥有BA64B装甲汽车六辆,全团五十四辆;

    另一个装甲步兵团装备NATI-52半履带式装甲车三十六辆;

    担负火力打击任务的是两个重炮团,一个装备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十八门,一个装备1941年式ZIS-3加农炮二十四门,口径76.2毫米;

    自行火炮营装备-100自行火炮十二辆;

    反坦克炮营装备85毫米反坦克炮六门,76.2毫米反坦克炮六门,37毫米高射炮八门;

    除此以外,全军还装备一定数量步兵轻武器。

    按照苏军的战术经验,一般来说,装甲军作战时,还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飞机,主要任务是夺取战区制空权、从空中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每个装甲军配备一个航空兵团,共三个大队,其中两个大队装备拉—7型战斗机,共三十六架,主要负责驱逐敌人战斗机,控制制空权;一个大队装备伊尔-2M-3强击机,共十八架,负责对地面敌人的主要军事目标及坦克、装甲车进行打击。

    伊尔-2M-3强击机,主要性能是:最大飞行速度为420千米/小时,航程超过750千米,武器有:2门23毫米航炮,2挺7.62毫米机枪,4枚82毫米和132毫米火箭弹,弹舱和翼下可挂载400~600千克炸弹。自卫武器是后座的1挺12.7毫米机枪。伊尔-2强击机在战争期间共生产了3万6千多架,是二战中生最多的飞机,它占整个苏联飞机总产量的1/3,其中大多数双座机。

    这些装备都是苏军主力制式武器,且经过二战战火考验,性能优良、结构简洁,在苏德战场曾经屡立战功、大放异彩,成为明星武器而名噪一时。我军使用这些装备时,得到了苏军教官的倾力协助,所以很快就能驾轻就熟,无论是车辆驾驶还是机器维修,各兵种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对于战术的演练,全军上下也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这正是我军独有的优良传统,官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已蔚然成风。

    装甲兵战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的。

    在1916年的索姆河会战中,英军于9月15日首次使用坦克作战。当时,坦克是分散配属给步兵,用以摧毁机枪火力点,破坏铁丝网,引导步兵正面冲击,突破德军阵地。

    1917年11月,在康布雷战役中,英军第3集团军将476辆坦克集中使用在12公里宽的突破地段上,编成两个梯队,预先不进行炮火准备,突然发起攻击。坦克以3辆为一群,成前三角队形引导步兵冲击,突破德军3道筑垒阵地,前进12公里。

    这次战役虽然最终取得的战果有限,但是却开启了人类战争的新模式。从此坦克、装甲车成为陆战的主角,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成为现代战争标志。无坚不摧、攻守兼备的坦克更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