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1章 通途 (第2/2页)
车仪式。 好不容易挤到接近前面的位置,阿德却再也挤不进去了,因为此时能够站在前面的基本都是些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发现难以前行,阿德也就不再强求,而是就在这里兴致勃勃的往中间打量,想看看到底会有些什么新奇的东西。 此时阿德旁边站的是一个汉人打扮的年轻人,他回头看了看阿德之后,好奇的开口道:“这位兄弟,看你这打扮应该是苗人吧。”听到有人这样问,阿德还以为他看不起苗人,于是面带不悦的回答:“是苗人又怎么样。” 听到阿德这话,这个年轻人知道阿德可能误会了,连忙开口到:“这位兄弟你别误会,其实我也是苗人,只是今天在这里看个热闹都能看到个同族,所以有些兴奋,你别介意啊。” 听到对方说他也是苗人,阿德仔细的打量了一下对方的打扮,却怎么都看不出对方苗人的迹象。看到阿德的神情,这年轻人解释到:“我叫莽山,大家都叫我阿山,我家是在玉溪那边,只不过我在昆明读了几年书,已经很少穿我们自家的衣服了。” 听到对方这样说,阿德有些意外。对方能够在省城读这么多年书,肯定是家境不菲的,自己家那边也就几个土司老爷家的孩子能够常年在昆明读书,普通人家的孩子最多只能到州里,省城的开销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的。 不过不管对方家境如何,阿德也没有一丝攀附的想法。但是两个年轻人都是同一民族,又年纪相仿,在一起闲聊之下很快就聊开了。阿德也知道了这阿山却是是南面玉溪一个土司家的孩子,而且家里还有好几个人在省外做生意,可以说家境非常不错。 聊着聊着,两人的聊天还是回到了这铁路上,阿德有些好奇的问阿山:“这铁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通个车就弄出这么热闹的通车仪式。我们县里面也修了好多公路,那些公路怎么没有搞这种通车仪式呢。” 阿山见状,就开始跟阿德解释起来:“这铁路说起来也好理解,就是道路上面架两根铁轨,然后车子就在这铁轨上面跑,像今天通车的这条铁路,就可以一路从咱昆明开到隔壁省的南宁去,拉人拉货都非常方便。” 听到这,阿德还是有些疑惑:“运人运货的话,我记得咱昆明到南宁不是已经有公路可以通行了吗,为什么还要修这么条铁路呢,那不是有些重复了吗。” 听到阿德的疑问,阿山知道他还是没有彻底理解铁路,所以便继续解释到:“公路跟铁路是不一样的,公路用起来更方便,基本上想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但是铁路的话,运送起东西来效率更高。铁路一次可以运送近千吨的货物,而这么多的货物如果让汽车来运的话可能就需要好几百辆。” 听到铁路一次可以运送上千吨的货物,阿德有些吃惊,在工地上干了一两年的阿德也是知道一吨大概是多重,上千吨的载重直接让阿德感叹:“乖乖,这还是车吗,有些小山也重不过千吨吧,这火车真的成了移山填海的神物了。“ 不管下面的百姓怎么惊叹,上面的云南省领导却是十分高兴,现在国社党治下的内陆省份当中,只有云南和湖南是有火车通往沿海地区的。拥有了一条出海的通道,意味着云南的发展即将走上快车道,这个是四川湖北这样的大省都没有的机遇。 云南自古以来的贫穷,并不是因为物产不丰富。相反,云南的物产一直非常丰富,而且海拔落差较大,从高寒山区到热带丛林应有尽有,使得云南的物产跨度也特别的大。但是因为山地太多的原因,使得云南的物产没有一条快速的通道可以运送到需要的地方销售,这才是一直以来制约着云南发展的原因。 这几年,随着新式农作物和其他农业技术的推广,云南的农业产量开始提升,老百姓吃饭的难题在逐渐解决。而随着这条铁路的通车,一直以来困扰着云南发展的交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云南丰富的物产可以往外运输,外界廉价的工业产品又可以进入云南,互通有无的商业往来即将带领民众从温饱走向富裕。 打破自然条件的束缚,给彩云之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算是国社党治理云南这么多年给云南所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里还会发生更多的改变,有周泽端在,一切皆有可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