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少年郎 (第1/2页)
“你不及格,下去!下一个!”牛首峰顶上,在大片的宫殿建筑群落前,是非常辽阔的演武场,演武场上方的观礼主席台上,三位主考官居中的那一位白脸微须的中年文士,忍无可忍地大袖一挥,直接把那位扛着一个大石锁,满场绕走,四处炫耀自己肌rou的粗壮少年驱赶下去,又狠狠地瞪了一眼下面几位捂住嘴,笑得直不起身子的看热闹的年轻女弟子。 牛首峰以及秃鹫峰、吾老峰是太玄门三大派系的驻地,其中牛首峰居首位。整个太玄门,就由牛首峰、秃鹫峰以及吾老峰三大主峰,以及其所代表的武道流派构成。各主峰下面,有众多的门人弟子。 牛首峰由太玄门宗主直接掌管,太玄门的宗主即是牛首峰的首座。包括宗主在内,太玄门一共有三位长老。每位长老担任一个主峰的首座,也代表太玄门下面的一个武道流派。其中牛首峰流派以功力浑厚见长,秃鹫峰流派以速度著称,而吾老峰流派则有些平平无奇。 时值太玄门每三年一期的开放山门,招收弟子的日子。成千上万的少年,来自四面八方,甚至千里迢迢,齐聚牛首峰,各施所长,希望赢得主考官的青睐,以期成为太玄门的弟子,习得绝世武道神通。 考核由三座主峰共同主持,各峰根据所看中考生的特长分别录用。这次的考核,三大主峰都是由二代弟子来主持。居中的主考官是牛首峰的二代弟子,名叫曾牛;右边的主考官是秃鹫峰的二代弟子,名叫张飞;左边的主考官是吾老峰的二代弟子,名叫王动。 刚才参加考核的那位少年,显然是牛首峰的粉丝,以为浑厚的玄功是靠蛮力练出来的,为博得牛首峰主考官的青睐,故顶着个大石锁满场绕走地献宝,把个曾牛弄得哭笑不得。更要命的是,曾牛分明看到另两峰的两位主考官也在掩嘴窃笑,更是气得不轻,恨恨道:“什么东西嘛?这种一点悟性都没有的蠢才,怎么也放上来参加考核!我们太玄门什么时候堕落到这般田地了?” 考核仍在继续,后面陆陆续续上来了十多位少年,各自展示自己的技艺特长,虽然其中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都不入三位主考官的法眼。 表面上看,太玄门开山收徒,并不需要层层的筛选,颇有海纳百川之意,也正因为如此,更加吸引各地的少年才俊,蜂涌而至,齐集牛首峰。其实,在宽松的考核方式的表面之下,太玄门的收徒是非常严苛的。太玄门收徒,尤为看重资质和悟性。 传说,太玄门曾经名列东唐帝国最顶尖的门派,但不知何故,却逐渐衰落,直至跌出顶尖门派之列。虽然后辈之中,也曾经出现过许多天资卓越的子弟,潜心钻研太玄经,希望能取得突破,重振太玄门的雄风,但始终难以重现太玄门鼎盛时期的辉煌。 在长期的钻研演变过程中,太玄门逐渐分裂形成三个流派:以功力雄厚著称的牛首峰,速度见长的秃鹫峰,还有较为平庸的吾老峰,三峰成鼎立之势。三个流派各持已见,又相互依存,最终形成了太玄门三峰鼎立的格局。最近百年来,始终以牛首峰实力最为雄厚,太玄门也始终由牛首峰执掌,已成惯例。 太玄门也正因为如今的三峰鼎立之势,所以对门徒的考核也更加难以形成一个量化的具体标准。那种把手掌按在一块石头上,就能测出弟子的潜能甚至终身成就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但如果非要找出共同点,那就是三个流派都非常看重资质和悟性。太玄门的修炼,特别讲究资质和悟性。如果资质不好,悟性差,很可能苦练一辈子,也无法筑基入门。 太玄门的太玄经,是门派的筑基玄功,传说也是太玄门最高深的武道神通。特别是吾老峰流派,几千年以来,始终坚持以太玄经为本,甚至很多弟子就终身只研习太玄经,正所谓白首太玄经!如何能通过研习那廖廖几千言的太玄经,筑基玄功,甚至修炼成绝世神通,那就非要上佳的资质和悟性不可了。就算没有像吾老峰流派那般白首太玄经,牛首峰和秃鹫峰,也始终坚持以太玄经为筑基玄功。因此,资质和悟性始终是三个流派招收弟子的首要标准。而对资质和悟性的判断,却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也正因为如此,每三年一期的开山收徒之时,虽然从各地来参加考核的少年才俊成千上万,然而最终被收录的,也不过区区数十人,真真是百里挑一。 此时,演武场内走进了一位轻衫少年。少年神采奕奕,举止颇为灵动,精气神十足。三位已经有点昏昏入睡的主考官,精神为之一振,咳嗽几声,端正了身子,颇有兴致地审视着少年。 少年走进场中,先恭敬地向三位主考官行礼,再向周围团团行礼,而后往场中一站,气度颇为不凡。赢得围观人群的阵阵喝彩声。 少年将轻衫下摆往腰带一扎,两腿一前一后微分,呈半蹲之势,上体微弓,屏气凝神。众人都颇为期待地注视着,等待着他出类拔萃的表现。 少年身体往前一沉,脚一蹬,向前疾冲出去,气势非凡。曾牛抚须沉声道:“莫非此子欲以加速度之势,来叠加功力?”曾牛与王动相顾点头,颇以为然。 少年有如一支离弦的箭,疾冲出去,越跑越快。堪堪冲到演武场的边沿,猛地一顿,疾冲之势竟生生刹住。高速运动带起轻风,吹得他衣衫飘飘,英姿飒爽。又赢得周围一片的叫好声,还有几位少女的媚眼。 曾牛挠挠头,颇为不解道:“这是什么讲究?” 张飞也饶有兴趣地看着少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