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棺_第六百四十六章 泥佛也有三分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六章 泥佛也有三分气 (第2/2页)

   田义赶忙搀住朱翊钧,朝李秘道:“李大人,万岁爷要歇息了,你先告退吧!”

    田义陪在朱翊钧身边太久,对朱翊钧实在太过清楚,这是给朱翊钧一个台阶下,也是给李秘一个回护,若在龙颜大怒的情况下,仍旧是据理力争,只怕李秘的处境也是堪忧。

    然而李秘却已经厌烦了这种表面功夫,他之所以不愿进入朝堂,是因为自己政治觉悟太低,不想应付这种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他的心思和智慧,并不想用在人心争斗之,而且他也厌倦了朱翊钧的反复无常。

    “陛下,这些年我李秘对你如何,对朝廷如何,陛下难道不清楚?”

    “经历了这么多,陛下仍旧是信不过我,既然信不过,那不要再用我,臣这便请辞归田,不再过问,若陛下信得过我,那么这桩事臣不能不管!”

    田义见得李秘如此,也是焦急,这可不是火浇油么!

    朱翊钧是堂堂皇帝,哪里忍得这口气:“你这是在挟功自傲,要挟朕么!这大明朝堂少了你李秘,便走不下去了耶!”

    “我朱翊钧便是家事也不能自理,只能做个朝廷的傀儡,事事迁顺从,尔等才满意是也不是!”

    李秘也不让:“这不是家事,这是国事!既然是国事,臣子有权过问!”

    “即便是国事,那也是朕的国!不是你们的国!”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不是你的国!是百姓的国!”李秘也是激动起来,他本不太擅长这种场合,本想说这是你皇帝的国,但也是百姓的国,可心头一急,也脱口而出了。

    “百姓的国?不是朕的国?好你个脑生反骨的贼子!”朱翊钧是气得快疯了!

    “田义!把他叉出去!让阁臣给我滚进来,将这乱臣贼子削职为民!”

    田义也是两厢迟疑,毕竟李秘如今算是流砥柱,国之股肱,若没有疯狗御史,任由朱常洛两兄弟窝里斗,大明朝又岂有今日的兴盛气象!

    李秘也怒了,朝朱翊钧道:“这球官不做也罢!”

    乌纱帽往地一丢,李秘便气鼓鼓地转身离开,便只剩下那帽子在地弹跳了两下,停在朱翊钧的脚下。

    朱翊钧看着李秘渐行渐远的背影,颓然坐倒在藤椅,过得半晌才缓过气来,长叹一声,朝田义难道:“朕……朕真的做错了么……”

    李秘从宫里出来,气头早消了,事实这种状况,也是李秘预料之的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之一,他早做好了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最终仍旧是这种最坏的结果。

    他不是愤怒,而是心灰意冷。

    国事他自是不会放弃,到了这个节骨眼,大明朝的每一分发展,都有他李秘的心血,他又岂会放弃?

    他是真的有心要挟,幼稚地耍一耍脾气。

    因为只有对方真的在意你,你才能耍脾气,若对方将你视为草芥,耍脾气简直是愚蠢。

    李秘也想借着这个事情,最后一次试探朱翊钧,看看这个皇帝,到底对自己信了几分。

    李秘回到都察院不久,内阁的公到底是火速发了下来,整个都察院衙门都快炸了,人人都在议论,都在为李秘抱不平,消息传出去之后,整个京城都不得安宁!

    那些个花街柳巷,也清冷了下来,整个城市仿佛像在服丧一般,动静都小了。

    李秘也是一夜未眠,毕竟如果这真的是朱翊钧的态度,那么他只能换一种方式来爱国了。

    王弘诲等人也纷纷过来劝慰安抚,吕坤等人也有些责备的意思,认为李秘在这件事cao之过急,有些冲动坏事,甚至不顾大局。

    便是袁可立这样的硬臭脾气,也都认为李秘不该这么小孩性子,朝堂的事从来都是春风化雨,过刚易折,这些道理终究是要清楚的。

    然而李秘却没有说话,翌日一早,李秘便脱下官服,连武功伯爵和右柱国的蟒袍都脱了下来。

    都察院的大官小吏,早早聚集起来,想必也是一夜没睡,一个个忍不住翘首以望,一个个满眼不舍,然而却始终无人敢说些甚么。

    叶向高和李廷机朱庚三人,拿着圣旨,在都察院的门口候着,见得李秘穿着黑衣白底,风流脱俗,也是心发堵。

    李秘朝三人拱手行礼,带着甄宓等人,便走出了衙门,大街也是冷冷清清,连平素里在衙门附近摆摊的商贩,都没了踪影。

    李秘等人走在孤幽幽的街,仿佛这不是天刚亮,而是黑夜未醒来。

    如此走着,街道两边渐渐出现人影,百姓们越来越多,从各家各户涌出来。

    他们有寻常市井百姓,平日里会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会为了排水沟而大打出手,会为了偷看隔壁家婆娘洗澡而闹出人命,市井生活大多是不好看。

    他们之也有锱铢必较的商贾,有沽名钓誉的人墨客,有生活所迫而出卖皮rou的暗娼,也有顺天府以及京畿各处的官员。

    他们的手里都端着酒碗,眸光随着李秘而转动,小孩子们虽然不懂事,也不知道发生了甚么,但也是满眼好,不知道爹妈为何要为一个陌生人而哭。

    李秘见得此状,终究是忍不住,眼眶湿润了起来。

    https:///html/book/41/41811/l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