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29 人选 (第1/2页)
九公主扬了扬眉:把圣旨拿来! 我的公主殿下,奴才这是奉谕出宫宣旨。你这…… 九公主冲上前去,直接从太监手里夺了圣旨,缓缓打开,只见上面清晰地写着江传良三字。蹙了蹙眉,厉声道:圣旨我拿了,回头,我自会与皇上说。 拿着圣旨调头往议政殿去。 不得入大殿,只在后殿的茶点室里候着,时不时望一眼,一颗心纠结起来,只想尽快见到皇帝。 大殿那边,传来几个朝臣的争执声。 启禀皇上,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立长不立幼,静王殿下乃皇贵妃所生,当立为储君。 高祖立下的规矩,还有一条‘立贤不立庸’呢。宁王殿下素有贤名,朕举宁王为储君。 刑部顾侍郎朗声道:皇上早年立乾明为太子,乾明太子早逝,膝下遗有吴王殿下。吴王行事沉稳,聪慧贤德,堪为储君! 无论是立长、立嫡、还是立贤,都应该立吴王。 ( 吴王是乾明太子唯一的骨血,亲祖母是过世的先皇后,这身份尊贵,又是皇嫡长孙,再没有谁他更合适了。 舒太妃已遣了官媒、大管家入顾府商谈顾小姐与吴王的婚事。吴王许以贵妾位——亲王府承仪名分。只待迎娶正妃之后,就纳顾小姐入府。 这事儿办得并不张扬,顾侍郎得罪了静王,又曾被宁王羞辱,自然会全力支持自己的女婿。 九公主拿着圣旨,没想朝上竟因此事吵嚷起来。 群臣各有支持的皇子、皇孙,互不相让,唇枪舌箭。 应立长子为储! 当拥贤者为太子。 吴王乃是乾明太子之子,才是正统。 崔左相不容分说,自是站在静王这边。大公主可是静王的同母胞妹,对左相府又多有关照,都属自家人。 定国公自全力拥护静王,他可是静王的岳父,万没有支持旁人的道理。 皇帝端坐龙座,冷眼看着群臣之间争执。 而三个当事者,个个一言不发,衣着三色不同的蟠龙锦袍,或心下暗喜,或静观其变。对或是仿若与己无关。 吴王心潮起伏,抱拳道:启禀皇上,臣以为,皇上龙体康健。春秋鼎盛,还未到立储之时。还请皇上以天下为念,保重龙体。如此便是北齐之福,万民之幸! 皇帝含着笑,这几日吃了好些的化痰膳食,感觉甚好。尤其夜里也不甚咳嗽,只是胸腔依旧有种闷闷的感觉,就似堵了块东西在那儿,又似压了座大山。朗声道:立储之事。改日再议。 他打了手势,大总管高呼道:有事禀事,无事退朝! 崔左相移至殿中,道:启禀皇上,江舜诚辞官养老,右相一职不易空虚太久。 皇帝扫了眼群臣,道:各位爱卿以为,谁可堪当右相之职。 这可是个权位高职。一时间群臣又吵嚷起来。 七嘴八舌。就如同立储一般,谁也不肯相让。 很显然,朝上吴王派的人太少。且多是清流、正直之人。 皇帝心下讷然,不明白顾侍郎今儿怎么会提议吴王为储,顾侍郎是出名的酷吏,在百官之中并不讨喜,偶尔还有人打压于他。若非皇帝为了平衡朝中各派势力,想到君子、小人皆是要用,这才保着他,让他做了数年的刑部侍郎。 崔左相道:臣举荐吏部闻其贵担任右相一职。 皇帝暗思:谁不知道闻其贵早年与江舜诚交好,近几年多有生疏,尤其是最近一年,索性改弦易马,与崔左相走得极是亲近。他可是崔左相的人。 宁王派的人道:儿臣荐举镇国公杨秉忠担任右相一职。 皇帝不动声色,道:此事明日再议,大家多提几个能臣人选。广袖一挥,起身离去。 大总管高喊:退朝! 恭送皇上! 皇帝折入后殿,宫人为他换下朝龙袍,换了件同样明黄的随常袍子。 正更衣,只听九公主一阵刀呼父皇!父皇……九公主抱着圣旨已步入议政殿后殿,娇嗔道:父皇,你真要把儿臣许给江传良么? 嗯!皇帝应答一声。 父皇,将儿臣许给江传达可好? 皇帝微愣。 侍棋埋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一侧。 父皇,儿臣求你了,就换个人吧。儿臣最不喜欢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了,儿臣喜欢江传达,他人好,武功又好…… 这是哪儿跟哪儿的事。 皇帝一脸茫然,看着一侧的大总管。 大总管捧着拂尘,缓声道:江传达,从五品游骑将,平西候江书鲲的次子。昔日镇国公上疏请功,曾提到过他的英勇杀敌,武功在其兄江传远之上,因江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