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三章 暗渡陈仓 (第1/2页)
宋帝国在景炎九年的国债发行,绝对能算得上是雷厉风行。 因为有了交子、会子的印制经验,再加上活字印刷带来的便利,首先使朝廷在这个国债的制版上就很快。其次,当年每日印制会子十五万贯的经历,更让户部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就完成了首批五百万的制作。 当然,在东的教唆下,以赵与珞为首的户部官员,急于“圈钱”来花的想法,在这里面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鉴于这是不同以往的向帝国臣民借钱,为了保证不失信于民,行朝不仅在朝会上又进行了多次商议,而且施行了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在具体的发行上,考虑到福建、广南等地刚收复,还未完全稳定,朝臣们拟定,第一批的五百万国债,先在琼州、流求的各郡发行。朝廷户部,更要派员赴各地督察。 东同意了帝国朝堂上的意见,但他在其中又做了一个“小小的篡改”。 他和重臣们说道:“各位爱卿,这个国债,在战事期间,以后年年都要弄。朕以为,朝廷为慎重,要在每个郡派驻专人,由户部直接掌控,在各地官员的配合下,专门做这件事。” 陈宜中、杨亮节等人眼中一花,得,小鬼头,哦,以后怕是也喊不了他多长时间小鬼头了,已经亲口证实,今后你要年年借钱给朝廷了。 “为分清职责,朝廷还要明确规定,户部所派驻之人,只管国债事宜,无权插手各郡其它事务。” 这点没人反对,你户部的人再一参合,下面的人到底听谁的?肯定乱了套。 “朝廷要严格制定相应的规制,诸位爱卿对此如有灼见,可立时提出,御史台更要随时督察。先生,” 徐宗仁略一躬身:“陛下。” “刑部对任何敢于破坏朝廷规制的宵小之徒,要依律严厉惩处,没有例外。” 徐宗仁回道:“臣遵旨。” 就冲着把钱要看紧了,陈宜中、杨亮节等人也立刻就点头同意。 老陈当时就颤微微地说道:“陛下,臣以为这个国债,朝廷在处置时,管束要严,需防失信于民。” 杨亮节也一脸的肃然:“陛下,臣也认为,朝廷不可不向各郡派人予以督察。御史台定会谨遵陛下圣意。” 其他几个大臣一看,好么,老陈和杨国舅这两个冤家对头竟然穿上了一条裤子,小鬼头你是真会折腾啊。 但是,细致的陆秀夫却从他的好学生这次行为中,嗅出点不同寻常的意味。因为,东提出的,在每个郡派驻专人的举措,与他的喜好是有冲突的。 陆秀夫早已清楚,所谓的国债,朝廷以后还要弄,但按他的好学生的做法,假如在每一个郡,即使是只选派两、三个人来处理国债事务,那么以后,在天下有几百个郡的情况下,帝国官员增加的数额,绝对不会少于千人。 陆秀夫并不认为国债的发行有多难,按帝国的惯例,这通常只需要分配到各郡,由各地的地方官员来执行,朝廷临时派人监督就可以了。 特别是,在帝国改回郡县制时,他已经知道,小鬼头反对朝廷的官员太多。而他的好学生突然对官员的增加毫不在意,难道他突然转性了? 对诡计多端的小鬼头,你绝对不可以常理度之。 陆秀夫找来了赵与珞:“赵大人,陛下他突然要增加那么多官员,他是不是另有想法?” 赵与珞这时候完全沉浸在了“圈钱”的远景里面,根本没在意他“英睿的”陛下小动作。 “陆相,陛下派几个人专事专办,这没什么。在下以为,这颇为恰当,朝廷慎重是应该的,毕竟这是前所未有之举措。” 陆夫子瞥了老赵一眼:“赵大人,一两个地方,暂时之策,的确不是什么大事,但假如天下所有之地,均派人长驻,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老赵啊老赵,这么多年了,你对小鬼头还不了解? 赵与珞一楞。这陆秀夫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小鬼头虽说“英睿”,可也是非常狡诈滴。 “陆相,您的意思是?”他问道。 陆秀夫叹口气说道:“陛下心中所想,常令人不可揣度。但我等做臣子的,还是能早些知道比较好啊。” 就此,这两人就又共同觐见了陛下,并询问小鬼头的“圣意”究竟如何。 东的确还没有将他内心的有些打算给端出来,这是由于他觉得还没到时候,但面对这两个重臣的询问,他也只能翻白眼:都不是省油的灯,兄弟我还真斗不过你们。 东内心里真正的计划,这个国债的发行只是第一步,而第二步,是办帝国的中央银行。 因为,所谓的一年期国债,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年期的存款。这个方式一旦采纳,你实际上已经潜藏有后世银行定期存款的做法了。而不设立银行,您是谈不上以后建立什么工商经济的。 宋代有没有办银行的条件?有。 事实上,交子本就是作为古代的存款凭证和汇票而出现的。关于它的来源,《宋史食货志》中有记载:“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宋代交子的问世,是由于商人在买卖上携带钱财的不便,导致出现专门保管现金的商户,它们又称“交子铺户”。刚开始的时候,四川“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做法也就像后世的银行,此地存,异地取,收取一些保管手续费。正因为方便,后来它开出票据,即交子,更干脆成为商业上的一种支付手段。 只不过是民间的无序,最终由朝廷出面接管了这个事,并在仁宗年间将其发展成为历史上的第一种官方纸币。“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 在东的看法里面,他并不认为这个时代的纸币已经成为必须。他觉得遗憾的是,宋代出现了一点偏差,没有将这一新的事物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