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震动 (第2/2页)
他想要的好消息,却在第二年的二月,收到了张弘范、李恒等人在厓山大败的奏章。 忽必烈震怒。北元朝廷则受到小小的震动。因为这是他们近年来少有的失利。 深夜,北元同知枢密院事伯颜,进入了皇宫。 这是一位历史上的名将,他原先是旭烈兀的部下。至元初年,当旭烈兀派他给忽必烈送书时,老忽慧眼识才,当即把他留了下来。其后,在北元征服宋帝国、平定昔里吉的叛乱中,他均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师勇坚守常州,对峙的就是伯颜,而伯颜破城之后,为了立威,屠了常州城。 在皇宫里踱步的忽必烈,见到伯颜进来,未等他行完大礼,就把几份奏章扔给了他。 面对盛怒的大汗,伯颜小心翼翼地拣起奏章看了起来。随后,他的眼中闪出了厉芒。 “大汗,臣请再次征讨岭南,让臣亲自去为大汗生擒文天祥、张世杰等人。” 但忽必烈更关心的却是其它东西。 “伯颜,你在江南的时候,是否曾见到他们使用这上面所写之物?” 伯颜心中一凛:“臣下江南之时,未曾见闻。” 忽必烈盯了他一眼,站在哪里的伯颜神色不变。 听了他的回话,忽必烈沉默了一会,然后接着问道:“依你所见,他们用的会是什么?” 伯颜立刻紧张地思索,但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大汗,臣以为他们用的东西,似乎与当年金人在汴梁所用之物类似。” 忽必烈的眼中顿时冒出了精光。 三峰山之战过后,蒙古人一路击破金国的各地城池。但他们在攻汴梁时,却遇到了麻烦。 汴梁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城,首先要归功于周世宗柴荣对它的扩建。传说中这位五代的第一名君,在修汴梁城时,还留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跑马圈城”的故事。 显德二年(955年),柴荣登上汴梁里城朱雀门,命当时还是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纵马飞奔,直到他胯下之马倾尽全力跑出了有50里,这才停了下来。于是柴荣下令以马跑的范围扩建城池,从此才有了气势宏伟的汴梁外城。 五年后,赵匡胤乘着柴荣死后留下孤儿寡母的机会,篡夺皇位,建立宋帝国,定都汴梁。他于开宝元年(968年),再度下令重修京城,全城筑有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墙。整个城池不仅城墙坚固,而且气势雄伟,防御严密。 可惜他弟弟赵匡义的子孙,包括我们帝国的不少大臣,都是废物,将这座城市落入金人手里。 有再好的城池又如何?连战都不敢战,再好也还是没用。所以,所有的一切,还是人。 蒙古人攻汴梁,所用的方法其实是他们在欧亚大陆征战中的老套路。先招降,后围城立炮(就是投石机),四面攻打;而且驱赶着俘虏和百姓上阵,“驱汉俘及妇女老幼负薪草填壕”。 但汴梁,“城乃周世宗所筑,取虎牢土为之,坚密如铁,受砲所击,唯凹而已。”于是蒙古人顶着蒙了牛皮的盾到城下凿城,渐渐在城墙上弄出个可以容人的洞。 而金人也受宋帝国《武经总要》的所载启发,开发出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两个产品,专门来对付他们。其中一个就是“震天雷”。 “时有大砲,名震天雷,以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砲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已上,火点著铁甲皆透。” 蒙古人在下面凿城,城上的人就用铁锁把点了火的震天雷坠下去,将下面凿城的人炸成碎片,城墙却由于异常坚固而无损。 此外,“又有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馀步。蒙古唯畏此二物。”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早在宋、蒙交战之前,火器就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 蒙古人连续攻城十六昼夜,双方死的人上百万,但汴梁城高低还是没有被攻下来。这的确是给蒙古人记忆深刻的一次攻城战。 直到以后弄来了阿拉伯人,搞出了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回回炮,蒙古人的攻城能力才得到很大提高,并以此打下了襄阳城。 客观地说,在军械一事上,相对后世的满清帝国,北元帝国要更重视,虽然他们仍主要依靠骑射,但并不排斥新军械。回回炮可以不提,中国、乃至于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火炮,就是在他们统治的时期弄出来的。而在满清帝国手上,中国的军备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只有倒退。 此时忽必烈和伯颜两人的脑袋里,几乎同时冒出了一个念头:看来需要找一个南边归顺的人前来,以便询问其中的内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