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5 细水长流 (第1/2页)
陈兴想参股的态度,季青辰并不意外,但楼云留下的那位张孔目才让她头痛。 “陈世兄,京城中的情势你想必也是清楚。楼大人一力举荐,官家已经下旨让台州谢家的叔老爷夺情起复。如今谢老大人在政事堂中,已经是五位参知政事之一,和韩参政平起平坐。可惜韩参政在官家面前也更被看重了三分,你道为的什么?” 这些话,都是代表着楼云的张孔目‘私’下和陈洪说的。 唐坊十条船和陈家五条船一起驶回大宋,随行的还有回舫的几十条宋船。 四年前官家登基时,台州谢家的叔祖老大人本来是托了老妻病逝,年老体弱而告老的。 如今他一朝起复重为参知政事,仅是这几十条船上的海商们就把谣言传得满天飞。 不知临安城里又是如何云翻‘波’诡。 季洪一直跟在船上,所以他把这些打听来的‘私’话传给瓦娘子。瓦娘子又传到她耳朵里。说话时还添由加醋,连那位张孔目三个字就一顿的习惯都学了过来。 他先向陈洪暗示了楼云如今朝中有人了。 而且官家留着楼云在京城,必定也是因为江北边境上的宋军先败了一阵的原因。官家后悔以前没有听信他所说“缺少训练,兵源不佳”的建言。 楼大人当然是前途大好,陈家的靠山千万不能丢了。 然后这位张孔目继续道: “官家本就看重韩参政,如今更是看重韩参政主政时修复的这段运兵河道。觉得他并不是虚言空谈之辈。陈纲首被楼大人倚为手足,大人为陈家不惜远来东海,促成这‘门’亲事。陈纲首也需为大人考量一二。更何况……” 更何况,借着婚事在内河工程上参股。对他陈家只有好处,半点坏处都没有! 陈洪不用这位张孔目的支持,就早已经蹿上跳下。对这‘门’婚事更是热情了十二分。 陈洪天天带着陈文昌过船来拉拢关系,这位陈家家主还和唐坊商量着,要把这段河段的股本归属在两家的婚书上写清楚。 看看到底是算她名下的‘私’产,还是算唐坊的公产。 陈洪当然是恨不得把整条河段,全算进她的嫁妆里去。 或者让陈家参上一份。 而张孔目回去也好向楼云‘交’代: 福建海商借着这‘门’婚事。终于可以伸手到这项韩参政fǔ主持的工程里了。 “你放心。” 陈文昌并不隐瞒。“等上了岸自然可以设法周旋。” 他看向了船外三四里海面上的舟山群岛,巨‘浪’之间就能看到普陀寺高耸的天封塔。 “我虽然不知道楼大人心里到底如何打算。但也不是不能商量。叔叔已经向临安城传递消息,向楼大人禀告我回航的事情。” 唐坊的十条船已经进入明州港海面十里。 佛塔在此时。有着航标的作用。 海面来往的各国船只,都是以此为标志来确定方向。由此,路过的海船能暂时在舟山岛普陀港寄舶,补充食水。 而要进入大宋进行贸易的船只。会绕过舟山岛,沿着定海县入海口驶入。 沿着甬江河道二十五里。驶向三江口。 三江口,也是明州城所在之地。 “要在明州城停留几日吧。” 眼看着快要到岸,她也松了口气,暂时不提那政斗中的楼大人。含笑说着,“我听 说胡纲首的夫人正是这几日的生辰,胡纲首已经准备要把你们都请过去吃寿席了?” 陈文昌一听。就知道她也是要去的,也笑道: “明州城南有一片湖水唤做月湖。风景极好。” “原来你们家在月湖边置了一座不小的园林?” 她含笑反问,陈文昌眼中的欣喜,却不仅仅她闻音知意。 他看着季青辰,只觉得她容貌娇美,言语谨慎,神情极是柔和。 平常‘交’谈时,她对泉州、明州甚至临安城的了解颇让他意外欣喜。 “都是几十年的老园子了。我以往游学时,住过两次——我叔叔往年倒是时常来往。”他笑着解释,“所以他对那段内河工程是早有耳闻的。” “……陈纲首的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她轻声说着,倒也不是为了讨好陈文昌而拍陈洪的马屁。 比起疑‘惑’楼云说话到底算不算数,她更在意的,却是陈文昌的心思。 她看不出,他是把那段内河工程当成一笔纯粹的风险生意,还是她和王世强旧情未断。 “扶桑国里,真正有钱来买宋货的,确实是东日本的领主们。 关东平原这几百年来开出的粮食土地,远远超过了九州、四国这些大岛上的物资出产。 如果东、西日本两位国主分立,钱货流通不畅,那陈家返回东海,大卖八珍斋正品的生意就绝不容易做。 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陈洪显然想再为陈家找一项生意,来弥补眼前的损失。 “虽说是这样。但我们家分了一份,江浙的谢家、胡家,刘家哪里能不分上一份?有张孔目在,只怕他还会替福建八大纲首都要上一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