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北 (第3/4页)
题,会出现一大批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东南教育文化发达、社会安稳,给了一批不谙世事、埋头科考的读书人土壤,这些“学霸”、“考霸”即使考中了进士,一旦要踏入官场,涉及实cao,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皇帝觉得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文采可观,但是在实务上,简直是狗屁不通,中看不中用,一怒之下就让科举暂停了十三年。 北方人不擅长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北方人不擅长从政。杨士奇虽然出身江西,隶属南方,但是想法却和皇帝一样:“你我虽俱生南方,然而我游学多地,只见南人性饰浮华,虽精于理儒,却流于空谈,有才华,多轻浮也。以我来看,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如果科举是为个给国家选拔治国理政的人才,那么选拔实务人才的需要大于考试成绩的需要,有才之人,不一定能有才于官也。” 蒋铎便上下眼打量他,笑道:“可有点酸了!士奇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怎地?” 杨士奇也笑了,似乎并不否认。他已知道自己是断不能参加科举了,万幸国朝一切草创,并不如宋朝时候那般重视科举正途,皇帝似乎更是喜欢学校和荐举人才。他既然断了科举之路,只能另辟蹊径。 此时选举之法,大略有四种——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 学校就是国子监,此时监生是非常吃香的人才,一毕业就有官做,而且国子监的生员广泛,有多重途径进入国子监读书,比如说洪武十七年年定:府、州、县学每年分别推荐一名优秀学生到国子监读书,被推荐的学生叫贡生,贡生进入国子监后叫监生,这一类的监生叫贡监。即算是贡监,杨士奇也没有资格,因为要县里审核,他如何能通得过县里的审核呢? 这一条途径封死了,且看下一条,科目。科目就是科举,这个查得更严格了,杨士奇也没有办法参加。于是就剩下荐举和铨选之路。 铨选是什么,是针对已经做官的人的考察和考满,能通过的自然升迁有望,不通过的降职为民。京官六年一察,即为京察;外官三年一察,称为外察。这里面有一个补充,称为保举,是负责考察的人对考察成绩优异的人的推荐,有权保举他们胜任更高的职位。但是,保举之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吏部用人权限发生冲突,所以这个保举,并不能成大气候。 杨士奇刚开始做的那个县衙训导,若是能蒙州府的学正考察通过,便能走铨选的道路,升任县教谕或者州训导,这也是杨士奇给自己选择的升迁之途。只是后来,丢了学印,一切就都休矣。 那只剩最后一条了,荐举。 荐举就是推荐人才来职官,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皇帝多次下诏求贤,而诏书中“贤才”的标准也非常低——“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就像郭传此人,原是会稽寺庙里的一个和尚,因为被宋濂荐举,居然升任湖广布政司参政。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皇帝甚至罢了十三年科考,但凭举荐来选士。每年被推举做官的多的时候有三千七百人,少的时候也有两千人。由平民骤登高位者,都有四五十人,何况一步步升上来的人。 所以皇帝在选用人才上,只看重德行才学,不计出身,不论何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便能量才任用。看样子这一条道路并不难走,然而这其中有两样事情,是必须要有的。 第一样便是货真价实的才学或者品行。 这东西是基础啊,你若没有这两样东西中的一样,便就是个普通人了,哪里行高于众,哪里能叫人看见你的不一般呢?至于后一者,品行德行,其实是需要做出来的,最大的无非“孝”,你若是个大孝子,邻里尽职,县官查访人才,自然会将你的名字通报上去。只是杨士奇父母双亡,哪里去做的这样的名声出来呢? 这就和东汉时候的举孝廉一样了,在没有科举的情形下,“推荐”成为知识分子达到作官目的的唯一手段。而推荐的标准,主要在于道德行为。在强烈的竞争下,必须有突破性的声誉,才能引起有推荐权的人的注意。至于如何才能有突破性的声誉,那需要出奇制胜。所以每个知识分子,都兢兢业业,追求突破记录的至善孝行。 杨士奇既然不能凸显品行,便要从才学上入手,这便是他发奋读书,尤其是经史书籍的原因,毕竟在这个连看仓库的小官都要通过举荐来任职的时候,举荐这条路,其实并不难走。 只要你满足第二个要求,认识一个手中有举荐之权的人。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想他二十岁在章贡琴江书院教书时,与当地县令邵子镜友谊甚笃。如果蒙他举荐,也能入仕,只是邵子镜已然过世。 这不代表他没有其他认识的官员了。杨士奇在寓居汉阳的时候,与汉阳知县王叔英相识,王叔英对他颇为称叹,认为他是“佐才也”。杨士奇已经下定决心,今年秋分之后,便要去汉阳教书,就是为了得到这个人的举荐。 那么王叔英又是何许人呢,他曾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一并受到皇帝征召,这四个人里,杨大中徒有虚名碌碌无为,叶见泰如今任职刑部,为刑部主事,而林右则任王府教授、中书舍人,方孝孺名满天下,皇帝是要将之留给太孙的。而王叔英却在那个时候,推辞了任命,回到家中直到洪武二十年的时候,被旁人举荐为仙居训导,迁汉阳知县。 王叔英和林右、方孝孺乃是至交,这一点,就已经不得了了,何况林右如今辅导太孙,而方孝孺这个人,更是被皇帝亲口说了这么一句话:“今非用孝孺时。” 如今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那么皇帝是决意要将之留给太孙用了,此人前途广大,本是遥不可及的人,但是现在却可以因为王叔英的关系攀上这条登天梯,这也许就是杨士奇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机会了,他不可能不抓住。 杨士奇耳边便响起王叔英和他高谈阔论的时候说过的话:“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明君良臣相逢,风云际会,千载一时。碰到这样的君上,不问也就罢了,问我,我就知无不言,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说了,他一定能用我的话——为人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