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八章出使(6K+) (第1/3页)
日子一晃而过,很快便到了七月。.:。 六月底的时候,鞑靼的使臣就已经抵达了上京城,因萧太后的喪仪,礼部和司礼监忙得脚不沾地,英宗也没有心情搭理他,便由太子出面,招待使臣,将之安置在上京城的御宾所里。 七月初三的朝会,鞑靼使臣进宫觐见英宗,带来了国书一封并汗血宝马一百匹,牛羊各一百头。 鞑靼去年受灾严重,能拿得出手的礼物,也就这些了。 英宗倒是不稀罕牛羊,可鞑靼的汗血宝马,却是千金难求的。‘蒙’古的马匹有烈‘性’,身形矫健,长年在广肆的草原上狂奔,非中原饲养在驯马场的马儿可以相较的。鞑靼的马和中原的马一上战场,便能立现高低,这也是英宗当初要暗中开办马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胤朝,有强将,有人才,就是缺好马! 英宗满意地收下了耶律的礼物,也说了一些客套话,就是闭口不提接宪宗回朝的事情。 鞑靼的使臣叫阿鲁,长得粗野彪悍,听说当年宪宗被俘的那一役,就是败给了先锋阿鲁。因而英宗看到了这个阿鲁将军,没有什么好脸‘色’,态度不咸不淡。 英宗心里有芥蒂,认为耶律这是故意让阿鲁出使,目的就是要掀开大胤朝那道陈年的伤疤,嘲笑他们当年的一国之君被俘的耻辱。 阿鲁将国书递上去之后,见英宗连看都没有看,心中也存了怒意。 他上前,右手贴着左边的‘胸’膛,半弯腰施了一个‘蒙’古礼,脱口道:“胤皇陛下。我可汗此次派本将出使胤朝,一个是为了送贡礼答谢陛下友邦相助,一个是为了跟陛下洽谈迎回宪宗上皇的事宜。不知道陛下对我可汗的提议,作何打算?” 英宗的冷笑掩在冕冠之下。他要的就是阿鲁自己沉不住气提出这件事。 英宗顺口问了宪宗这些年的情况,他问宪宗上皇在北部过得可好,可习惯。 阿鲁觉得这个胤朝皇帝真虚伪。 宪宗不过是一个兵败的囚徒,他又非上宾,鞑靼凭什么要对他好?没有杀了他就是给他最大的恩赐,最大的仁慈了。至于习不习惯,这更是个天大的笑话。鞑靼人的生活方式与胤朝南辕北辙,如何能习惯?然宪宗不过一个囚徒罢了。他若不能适应环境,习惯鞑靼的生活方式,或许早该黄土埋身了,又如何能等来还朝回归故土的那一刻? 胤朝人多说鞑靼人‘阴’狠狡诈,可他却认为胤朝人才真正是表里不一,‘阴’险得很。他们自认为什么礼仪之邦,讲究忠义孝廉,可偏偏说一套做一套。若是他们真的忠诚,宪宗又如何会成了上皇?鞑靼手中最有力的谈判筹码,又如何会成了一颗废棋? 想来礼仪之邦所谓的忠义。也不过是空口说白话罢了。 阿鲁一张长满了络腮胡的脸漾满嘲讽的笑意,不紧不慢道:“我可汗自不敢亏待了上皇。” 英宗便笑,说既然鞑靼如此有诚意。便挑个日子,跟着使臣一道去鞑靼,将宪宗接回来。 他这话说得,像是鞑靼求着他把宪宗接回来似的,这让阿鲁有些窝火。 不过这些年,宪宗一直养在鞑靼,杀又杀不得,想要利用他捞好处的计划也落了空,原本一个非常够分量上档次的人质。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再加上宪宗的人缘非常好。王庭中有很多臣子王子都喜欢他,愿意跟他亲近。这让耶律非常生气,也感到担忧。他担心自己的子民受他影响,有了亲胤的念头,所以才迫不及待要成全了宪宗,将他踢回来。 英宗说出使鞑靼迎接的人选,还需要斟酌,让阿鲁先回御宾所等待消息。 阿鲁如今孤身在大胤朝,就算有满腔怒意,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照着英宗的意思听命。 下朝后,英宗宣了曹清和周伯宣去养心殿,命二人拟一个出使的名单给他。 曹清和周伯宣领命,第二天下朝后就跟着英宗去了养心殿,将商议后拟出来的名单给了英宗看。 英宗看了一眼,出使的主使选的是礼部‘侍’郎袁承实,副使是给事中郑恩泰。礼部‘侍’郎乃是三品官,这个分量是足够的,副使的地位低了一些,是七品官。 英宗微微蹙起了眉头,提笔将礼部‘侍’郎的名字划掉了,直接让郑恩泰担任了正使。 曹清惊讶,忙道:“陛下,这郑恩泰不过是个七品的给事中,让他代表大胤朝出使迎接上皇,怕是不妥!” 周伯宣也忙附和道是。 英宗冷哼一声,他如此用意就是要给这次出使的使团制造障碍。他一早就打算好了,他要选一个没有任何外‘交’经验的主使,他也不打算给鞑靼钱银,不给鞑靼礼物,甚至不给出使团一个正当的出使名义。英宗觉得这些障碍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造成这次出使的失败。 耶律若是怒了更好,他要是怒了,扣着宪宗不放或者干脆一刀杀了他,那他可以高枕无忧,也可以有足够的理由搪塞天下人。 喏,你们看,这就是鞑靼人的本来面目啊! 没给钱、没给礼物,就要变脸,他们的真是目的,就是变相的要挟勒索,利用上皇来敲诈,他们压根就没有想送上皇归朝...... 这是英宗答应将宪宗迎回后,便在心中打好的如意算盘。 不过很遗憾的是,英宗千算万算,还是算不过天意。 要想做成一件事,往往只需要一个成功因素就够了。而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他选中担任主使的郑恩泰,就是这次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 郑恩泰出身郑氏,是世家子弟,系郑氏旁系所出。他原是翰林院的,在学满外放的时候。恰好碰到了郑‘玉’的那个案子,当初英宗震怒,没有理会太子和姒喜县主的求情。让刑部办了郑‘玉’。那个案子虽然发生在江南,但在上京城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郑恩泰在那个时候,无辜受到了牵连,处处受人排挤,本来凭他出‘色’的表现,在朝中可以某个更好的职位,可偏偏出了那事儿,他只‘混’了个给事中,还是走了关系才得的。这让他郁闷了好久。 郑恩泰在朝中一点儿不起眼,小小一个给事中,更算不上什么人物,这也是英宗选择他去的原因之一。可惜英宗没有‘花’时间好好的查一查郑恩泰这个人,所以他不知道郑恩泰其实是个身怀绝技的人,而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那张嘴,能说会道,死的都能给说活了,忽悠人很有一套。 英宗见曹清和周伯宣都没有说郑恩泰这个人不好。只是嫌弃他官位太低,便朱笔御批,将郑恩泰从一个七品官一下升为二品右都御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