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在汉末_东汉的政府组织(中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东汉的政府组织(中央) (第4/4页)

其余征发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与郡守,右在天子。遣使至郡,持半符节勘合以验真伪。符节令丞即司其事。

    太医,主皇家医药;太官,主膳食;谒官,主饼饵;导官,主择米;乐府,主宫廷乐律兼采民风;若卢,如谆注:“若卢,官名也。藏兵器”。《品令》载:“若卢郎中二十人,主弩射,《汉仪注》有若卢狱令,主治库兵将相大臣”;考工室,主作器械;右弋,地名;东园匠,主作陵内器物;胞人,即庖人,主掌屠宰诸事;钧盾,主近苑囿;尚方,主作禁器物;御府,主天子衣服。

    中书谒者令,宦官。

    黄门令丞,宦者,掌省中宦官。有给事黄门,小黄门,皆以宦官任之。

    置侍中(秩千石)、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黄门侍郎的职掌是传递书奏,并关通禁省内外。给事黄门,黄门侍郎,位在郎将、大夫之下。

    其他吏员还有:尚书郎(西汉原置4人)、尚书御史、给事尚书、尚符玺郎,太医监、侍医、太官献食丞、太官献丞、食监、尚食、尚席、乐府音监、乐府游徼、令史、东织室令史、中书仆射、黄门倡、倡监、马监、黄门驸马(天子驸马在黄门任职者)、狗监、给事狗监、钧盾冗从、尚方待诏、掖庭狱丞、掖庭牛官令、掖庭户卫、少内啬夫、暴室丞、暴室啬夫、农官、中谒者(阉人为之)、中涓(主清洁洒扫之事)、协律都尉、海丞(主海税)、果丞(掌诸果实)等。

    ————————————————————————————

    执金吾,掌徼循京师。秩中二千石,有两丞,秩千石。掌京师门内屯兵,为京师巡逻以备盗贼。皇帝出巡则为前导,仪仗威容甚壮。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库有三丞,中垒两尉。都船狱令,掌治水。武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兵器。丞一人。

    将作大匠,掌治宫室。秩二千石,有两丞,秩六百石。主治宫室、宗庙、陵园、土木之事、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

    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

    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并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将军下设长史、司马各1人,皆千石,从事中郎2人,六百石,职参谋政。此外,又有掾属29人,令史及御属31人,均在府**职。

    将军领兵的,都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每部校尉1人,比千石,掌领兵,是统率营部或某一兵种的武官。军司马1人,比千石,主兵。部下有曲,曲有军侯1人,比六百石,掌监军。曲下有屯,有屯长1人,比二百石。

    凡不设置校尉部的,但置军司马1人。又有假司马、假侯,都是副贰之职。所属兵员多少无定额。

    其余杂号将军,有事则置,因事命号,事已则罢。也有部曲、司马、军侯以领兵,也有掾、史分掌兵器与营务。

    ————————————————————————————

    尚书台

    “少府”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尚书6人(秩六百石)。东汉初分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又把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又设左右丞2人(秩四百石),《后汉书•;百官三》载:“掌录文书期会,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侍郎36人,每曹6人(秩四百石),掌作文书起草;令史18人,每曹3人(秩二百石),后增剧曹3人,合为21人。可见尚书组织之庞大。

    从表面上看,东汉的中央职权,似乎是三公、九卿在行使,其实并不如此,实际的权力掌握在尚书台手中,所谓“三公”只不过是充当傀儡而已,虽然他们分管了九卿,但都不能发号施令。

    东汉中央官制与西汉官制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尚书台的组织。尚书之官称创始于秦代。不过在秦时,所谓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吏,其任务仅仅主管在朝中传达诏令,当时皆以文人为之,至汉武帝改尚书为中书,以宦官任之。成帝时,再恢复尚书旧名,尚书的由来虽然已久,但至西汉末,在中央政府中并不重要,只不过是宫廷收发而已,地位极低。至东汉光武帝,为了推行绝对的独裁政治,对于自己钦命的三公,也不信任,把国家的大权全部

    集中到自己手中。为了处理政务,那些侍从左右的尚书,便是他最好的助手。自此以后,尚书的权威日益高涨。所谓尚书台,就是皇帝宫廷的办公厅。

    这是实现中央集权政治一种必要的政治机构。因而宫廷的办公室就取代了中央政府,而皇帝的侍从也就一跃而居于三公之上。于是,尚书就由事务官变为政务官了。因为尚书事权极重,所以当时称之为“政归台阁”。所谓“台阁”,就是指宫廷办事处的意思。

    尚书台的组织系统如下

    尚书台

    主官——尚书令1人,千石

    副贰——尚书仆射1人,六百石

    六曹

    一、三公曹尚书1人,六百石

    二、吏曹尚书1人,六百石

    三、民曹尚书1人,六百石

    四、二千石尚书1人,六百石

    五、南主客曹尚书1人,六百石

    六、北主客曹尚书1人,六百石

    丞郎

    左右丞各1人,四百石

    侍郎36人,每曹6人,四百石

    令吏21人,每曹3人后,增剧曹3人,四百石

    ————————————————————————————

    加官

    汉代有所谓加官,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出入宫庭接近皇帝。加官有:

    侍中(比二千石),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

    左右曹(比二千石),加左右曹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诸吏(比二千石),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

    散骑(比二千石),散骑是皇帝的骑从;

    常侍(千石),是皇帝的侍从;

    给事中(六百石),就是在内廷行走的意思,可以务皇帝顾问应对。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各类加官中,侍中最贵,左右曹和诸吏最有权。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