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35 可为之时有可为 (第2/2页)
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 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就这件事,当时群臣与汉高祖发生了很多争辩。 嫡传和庶出的道理、长幼的先后次序,汉高祖不是不清楚,他为什么执迷不悟而非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呢? 商山四皓,汉高祖平时就知道他们的贤能并很敬重他们。 因此他们从汉高祖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再涉及他们所要谈的事情,使汉高祖醒悟就易如反掌。 商山四皓劝谏汉高祖的方式,与周昌、叔孙通比较起来怎么样? 然而汉高祖为什么没有采纳周昌、叔孙通等人的意见,而听信了商山四皓的劝告? 主要在于前者只是一昧地批评汉高祖执迷不悟,而后者则是从其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入手进行诱导,如此而已。 再有一个事例。 战国时候,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做人质才愿出兵。 赵太后疼爱幼子,坚决不允,并严禁群臣再进谏。 左师触龙求见,太后愠怒接待,但触龙一点也不谈人质之事,反而提起自己的脚疾,关心地问起太后的起居,在嘘寒问暖中,两人都为行动不便、食欲欠佳而感叹。 随后,触龙提起他的幼子,央求太后让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 太后关心地问起他儿子,两人因而议论起‘父母亲谁较疼爱孩子’这个话题。 触龙认为‘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并举太后当初为什么将女儿远嫁燕国为例,然后顺水推舟地谈起如今太后疼爱幼子长安君。 虽然给他最好的封地和财宝,但却不让他为赵国立功,这并非真心疼爱儿子的长远打算。 触龙的这一番话让赵太后有所感悟,于是立即送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而齐国也很快出兵,解救了赵国。 因为意见不同,所以才需要说服。要想让对方接纳,最好不要站在他的‘对立面’,而应该跟他站在‘同一边’说话。强调彼此的共通点,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君主也是人。臣下向他的君主进献忠心,一定要从君主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入手,然后君主才有可能采纳臣下的意见。 人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执迷不悟,而在某些方面却通情达理。 他在某些方面执迷不悟,这就表现出很愚昧;他在某些方面很通情达理,这就表现出很明智。 从他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来劝说他,就容易取得他的信任。 自古以来能善于规劝君主的,没有不从国君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的。 因此揭发别人过失不留情面并穷追不舍的,大都适得其反;而那些温文、厚重、明智、善辩者,他们的说教就容易实行。 战国时赵国的左师触龙,汉高祖的谋士张良就是典型的例子。 ‘坎’卦中‘****’的爻辞说‘送入取出均通过窗户’,这也可以用来作为侍奉结交君主的方法。 通过窗户,主要是因为居室靠它才能得到光明。从触龙和张良的进言来看,他们大概清楚‘坎’卦‘****’爻辞的寓意吧!” 马腾道:“先生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不是不可为,而是因为不得其法。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曲则全’,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永嘉先生笑了,赞道:“孺子可教也!” 有分教: 漠漠八荒,恬恬大地。 香草青青,鸟兽自怡。 绵绵远山,潺潺小溪。 落英纷纷,浣纱嘻离。 方方阡陌,哞哞伏起。 炊烟袅袅,大人来彼。 疏疏都卫,依依阙里。 硕鼓哑哑,圣人无迹。 悠悠我天,淳淳我栖。 星月杳杳,天人合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