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第1/2页)
夏祥回应了连若涵一个心领神会的笑容:“王维的这首写的是深秋初冬之时山中景色,有一种空灵寂静之美。虽意境唯美而辽远,却似乎和连娘子实业兴国的远大志向不符。” 连若涵咯咯一笑:“只和此此景相符就足够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夏县尊方才的和真定的形势也不是十分相符,眼下的真定,秋意肃杀,寒意袭人,哪里有什么诗画意?你看田野之中,还有流民在捡东西吃,土丘左右,还有茅屋和帐篷,里面也有人住,你为县尊,是要‘便引诗到碧霄’,还是忧国忧民,夙夜忧叹?” 夏祥早就看到了田野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以及荒野中的茅篷,他叹息一声:“知我者,连娘子也。大唐之时,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现今大夏比起大唐,国力强盛多了。你看城外,大片闲田荒芜,无人耕种,知道是何原因么?” 曹姝璃歪头问道:“莫非是百姓懒散,又或是人力不够?” “都不是。”肖葭跟随在夏祥后,她和幔陀并肩而行,“真定地处中原腹地,一马平川,比起灵寿山多地少,不缺田地。只是城外地势偏低,本是湿地,又是盐地,所以不长庄稼。” 曹姝璃连连点头:“原来如此。空守大片田地,却无法种植庄稼,人生不如意事十之**。若是眼前的田地变成良田,这些流民人人有地可种,倒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夏祥点头一笑:“曹娘子菩萨心肠。” 曹姝璃脸微微一红:“夏县尊取笑了。我自幼长在京城,不知人间疾苦,这一次出了京城,一路南下,才算见识了百姓生活之艰难。有了……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的这首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却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景色与思绪交织,左右为难又踌躇不前,曹娘子,此诗多半是曹侍郎平常最喜欢吟诵的诗句吧?”夏祥笑问,曹姝璃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怎会有如此进退维谷的心思? 曹姝璃低头一笑:“夏县尊一猜便中。下面该肖娘子吟诗了。” 肖葭微微一想,开口说道:“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连若涵和曹姝璃对视一眼,二人都心中微有愧疚和不安。肖葭所吟的是杜甫的一首,天上月圆而人间的她一个人形单影只很是寂寞。二人心下明白,肖葭认识夏祥在先,但夏祥却和她只有兄妹之并无男女之意,她一时感伤也在所难免。 夏祥自然也是听出了肖葭的言外之意,想安慰肖葭几句,还未开口,曹殊隽就抢先说道:“肖娘子莫要伤怀,在下愿陪伴肖娘子左右,不离不弃。不管肖娘子是打是骂,在下保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曹郎君不要自作多,肖娘子不需要你的陪伴。”郑好向前一步,横在了曹殊隽和肖葭中间,他伸开双手,阻止了曹殊隽进一步向肖葭靠拢,“肖娘子的意中人是如本官一般年轻有为又玉树临风的青年才俊。” 曹殊隽顿时气极:“郑通判的意思是,在下不是青年才俊了?你还玉树临风,秋深了,树叶全落了,光秃秃的难看死了。” 众人大笑。 一抬头,众人已经来到了土丘之上。 土丘不大,方圆一两里,高不过十余丈,也不知是何年何月累积成的一处所在。土丘之上寸草不生,却有一方木亭。亭子之中,有桌有椅有栏杆。 站在土丘之上,极目四望,整个真定城尽收眼底。远处的府尊和隔河相对的县衙,东城的城门和北城的城门,以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大佛寺。 夏祥一时感慨万千,朗声说道:“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为人处事,当如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天美丽的鲜花。吹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竹倾斜。风无常势,水无常形,云无常态,人无常,以万变应不变,此谓圣人之道也。儒家道家和法家,虽然对世间万事万物看法大有不同,但在一点上的看法却是惊人的相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郑好点头赞道:“本官虽不赞同夏县尊所说为人当如风的说法,却是认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 “夏郎君,既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今郊游,想必也是为了百姓的疾苦?”曹姝璃冰雪聪明,从夏祥的诗句以及言语中听出了夏祥明是郊游实则还是在谋划什么事,是以有意主动提出,好让夏祥顺势而为。 夏祥侧一看,见曹姝璃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由心思大动:“曹娘子当真聪明,我为县尊,无时无刻不心系百姓疾苦。人是郊游,心却在流离失所的百姓上,你看……” 众人顺着夏祥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