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536章 梦回二 证明 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36章 梦回二 证明 六 (第3/3页)

可爱处,

    ““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能被这个时候的贾雨村夸赞的,几乎只有两个宝玉和黛玉!而说甄宝玉实说贾宝玉,因此,就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了!(外人注:眼明!)

    ““可伤上月竟亡故了。"子兴叹道:"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这里又话锋一转,转到“东床”,也是极妙的手笔!

    ““雨村道:"正是,方才说这政公,已有衔玉之儿,又有长子所遗一个弱孙。这赦老竟无一个不成?"子兴道:"政公既有玉儿之后,其妾又生了一个,【甲戌侧批:带出贾环。】倒不知其好歹。”贾环刚提及,就道“不知其好歹”,其“用意”也是很明显的,

    ““只眼前现有二子一孙,却不知将来如何。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甲戌侧批:另出熙凤一人。】今已娶了二年。”又如此自然地带出另一极重要人物王熙凤!

    ““这位琏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这里恐怕除了贾琏肯定是不肯读书外,另外一个要记住的就是其“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即贾琏是有本身的一股“聪明劲”的,只是用的几乎都不是地方,

    ““谁知自娶了他******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说贾琏其实只是为了突出王熙凤!

    ““【甲戌侧批:未见其人,先已有照。”这个也象是曹批,即之前所说的“义务教文”,当然,曹雪芹自然不会告诉看官说在“义务教文”,能听就听,能听懂就听懂,能对谁有或小或大的帮助,就对谁有或小或大的帮助,曹雪芹明白得很!

    ““甲戌眉批:非警幻案下而来为谁?】”此批仍是不知所谓的故弄玄虚,

    ““雨村听了,笑道:"可知我前言不谬。【甲戌侧批:略一总住。】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都只怕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未可知也。"”如果以曹雪芹这里“提示”的以“正邪”来看之后的各人各事,恐怕会清醒和明白得多,但是这只是其中一方面,更多的仍是各人各事的本质是怎样!

    ““子兴道:"邪也罢,正也罢,只顾算别人家的帐,你也吃一杯酒才好。"”冷子兴这话当然是对贾雨村这番话的不苟同甚至内心的不屑,因为以冷子兴驰骋商场与官场众人打交道许多年,心中哪有什么“正邪”二字!

    同时也证明贾雨村此时虽然涉世不深,但以自己的“简单”和“纯粹”的心思以及本身的思维和才学,是说出了不少本质的,但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自己说的这些的本质是什么,因此,才会有之后贾雨村重入官场后的彻底改变!

    但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进行这些本质的实录“任务”几乎圆满完成!

    ““雨村道:"正是,只顾说话,竟多吃了几杯。"”这里也足见贾雨村谈兴是相当浓,而且说的内容大多是发自肺腑,因此自己喝了几杯酒都不清楚了!但冷子兴就不一定了,因为冷子兴明明是说贾雨村喝酒喝少了,贾雨村却答道是多喝了几杯,这也是谈兴正浓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小插曲和小尴尬,(外人注:这个够细甚至写在实录中够复杂!)

    ““子兴笑道:"说着别人家的闲话,正好下酒,【甲戌侧批:盖云此一段话亦为世人茶酒之笑谈耳。】即多吃几杯何妨。"”此即喝酒的一妙处!曹雪芹与敦氏兄弟等时常喝酒,恐怕也聊这聊那,而且红楼梦的一些内容甚至思想恐怕也来自这里!

    ““雨村向窗外看【甲戌侧批:画。】”这个“画”字批得精妙!简到极点,又真正点睛!

    ““道:"天也晚了,仔细关了城。我们慢慢的进城再谈,未为不可。"于是,二人起身,算还酒帐。【甲戌侧批:不得谓此处收得索然,盖原非正文也。】”这个批也是曹雪芹的重要特征!

    即放之则常蓬程万里,收之则一掌相合!

    因此,这也象是曹批,当然也是义务教文,

    ““方欲走时,又听得后面有人叫道:"雨村兄,恭喜了!特来报个喜信的。"【甲戌侧批:此等套头,亦不得不用。】”哈哈,这个批几乎是曹雪芹自我调侃之批!即这段话确实可能在许多小说里出现过,当然也包括曹雪芹曾狠批的那些“小说”里,因此,曹雪芹写到此时,便自我如此调侃!(外人注:这个已经极接近曹雪芹的性格!)

    ““雨村忙回头看时--【己双行夹批:语言无味,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视此则视墨如土矣。似此则演至千回万回可也。】”(外人注:哈哈,妙啊!这里很象之前大白纸曾说过多次的类似意思!即胡乱写的话,可写千部万部“红楼梦”!)而此处,亦象是曹雪芹对自己“不满”之处的自我批评!

    ““【蒙:先自写幸遇之情于前,而叙借口谈幻境之情于后。世上不平事,道路口如碑。虽作者之苦心,亦人情之必有。雨村之遇娇杏,是此文之总帽,故在前。冷子兴之谈,是事迹之总帽,故叙写于后。冷暖世情,比比如画。】”这种总评,几乎已经超出不是曹雪芹的人的极限!因此,非曹雪芹不能写!

    象“世上不平事,道路口如碑。”更是暗指当时的“不平事”到底有多少!

    而“作者之苦心”更是甚至相当“****”地表现了曹雪芹写贾雨村那段“正邪”的话的本意!(外人注:几乎正是大白纸所说!)

    而“人情之必有”的“必有”两个字,更是直指“非幻”!即所谓“正邪”正是当时或整个封建社会“必有”的事!

    而象“此文之总帽”、“事迹之总帽”,也是只有创作者才最清楚才能才敢如此说得出的话!

    而“冷暖世情,比比如画。”也正合批中的那精妙的“画”字!证明总批是曹雪芹所写的同时,也证明有相当多的批是曹雪芹自批!

    “证据越来越多,份量也越来越重!”小戒叹道。

    “事实就是事实,真实也不容说成假,老曹的红楼梦是以‘假’说真,红楼梦中的批却是以‘真’道假!”小猴笑道。

    “二位师兄说得是!批越多,证据也越多,曹批越多,份量也越重!”老沙笑道,“而曹批以及大家批和急批,正是在道脂批的假!”

    “你倒解释得清清楚楚。”小戒暗笑道。

    “阿弥陀佛,”小唐道,“冷暖世情,一部红楼几乎足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