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96章 红楼113 最重点 三 (第2/2页)
忠顺王,然后才“不屈而死”,那有此想法的人恐怕心中是有龌龊之处的!而且这还叫“不屈而死”吗? 最重要的原因是曹雪芹对于红楼梦中最“顶尖”的几个女子都是有“私心”来爱惜的,即黛玉肯定是未失身的,宝钗因为宝玉的原因加上宝钗自己的原因,应该也是的,而就算宝钗之后“不得以”嫁给贾雨村,恐怕贾雨村也是被写成“来不及”就被流放或治了更大的罪的,而宝琴恐怕未过门夫君就因为参与奇英俊兰之事也送了命, 这样的话,妙玉则曹雪芹更不可能让其特别是竟让忠顺王“得逞”!无论是妙玉本身还是曹雪芹,恐怕都会一千个一万个不答应! 哪怕象之前所说的忠顺王拿卫若兰来要挟妙玉,妙玉恐怕也会坚定地抱以玉石俱焚的态度和决心! 而这里的“凡心动了,跟人而走”却真有可能是“作者”故意透露妙玉的另一个相当重要情节!即妙玉有跟卫若兰“走了”的情节!(外人注:极有可能!) ““但是一无下落,心下甚不放心,每日长嘘短叹,还说:“这样一个人,自称为‘槛外人’,怎么遭此结局!”又想到:“当日园中何等热闹,自从二jiejie出阁以来,死的死,嫁的嫁。我想他一尘不染,是保得住的了,岂知风波顿起,比林meimei死的更奇。””这些都是无稽之叹!只有一句也许是作者透露的原文的意思,即“比林meimei死的更奇”!因为之前只是道“一无下落”,“不屈而死”也只是猜测,这里就突然就“下结论”来了个什么“比林meimei死的更奇”! 作者恐怕想告诉世人,妙玉确实死了,而且是不屈而死, 而且“比林meimei死得更奇”“一不小心”又透露出一个意思!即林黛玉死得是很奇的! 也就是说,宝玉一直认为林黛玉是死得很奇怪的,这样,宝玉肯定要弄清楚林黛玉的死因!这也正是之前提到过多次的八十回后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已经被删得几乎一干二净! 但这里突然“借”妙玉提出这个“奇”,作者想“透露”什么恐怕也就大家心照不宣了! ““由是一而二、二而三,追思起来,想到《庄子》上的话,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不觉的大哭起来。”宝玉之后是会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明白,直到最后什么都清楚了!而应该不会这里还在想什么庄子,就算这里原文有这些文字,但肯定还会“佐以”更“直白”更清醒或说更“反抗”的语句, 这里不是宝玉想到庄子,恐怕是作者想到庄子,而且恐怕也不是宝玉大哭,而是作者看了原文后忍不住大哭起来! ““袭人等又道是他的疯病发作,百般的温柔解劝。宝钗初时不知何故,也用话箴规。”这两个人“模式”、“程式”化了吗?显然是“作者”如果要隐匿原文的话,简直不知该怎么写,于是,这里索性来个脸谱式的描写!以凑字数, ““怎奈宝玉抑郁不解,又觉精神恍惚。宝钗想不出道理,再三打听,方知妙玉被劫,不知去向,也是伤感。”这里的“再三打听”也是莫名其妙之语,因为到哪里去打听,直接问宝玉不更好?如果这里就是指“问定玉”的话,那“再三打听”显然用词不准确,而妙玉被劫,宝钗“也是伤感”,也是与宝钗之前对金钏、尤三姐、柳湘莲的态度迥然相反的! ““只为宝玉愁烦,便用正言解释,”好个“正言”!让人全身产生僵硬感! ““因提起:“兰儿自送殡回来,虽不上学,闻得日夜攻苦。他是老太太的重孙。老太太素来望你成人,老爷为你日夜焦心,你为闲情痴意遭塌自己,我们守着你如何是个结果?””这话看起来不太可能,因为已经大不象前八十回的宝钗儿,但却真的极可能是宝钗所说! 即之前说过,宝钗在成为宝二奶奶后,身份大变,为人处事恐怕也会来个“大变”!这才是宝钗! 而前八十回宝钗说这“经济政治”的话是为了拉近和宝玉的距离,没想到反而疏远了,很是“失策”,于是,之后再也没提过,而这里,自己不但已经是宝二奶奶,更是贾府未来的实际掌权者,于是,这番话说得“义正辞严”便是现在宝钗儿的模样了! ““说得宝玉无言可答,”因为宝钗儿那番话中最强调的一点就是宝玉“不孝”!而且,宝玉也的确认为自己这样确实是“不孝”,因此,宝玉才无言可答, ““过了一回,才说道:“我那管人家的闲事?只可叹咱们家的运气衰颓。”宝钗道:“可又来。老爷太太原为是要你成人,接续祖宗遗绪,你只是执迷不悟,如何是好?””宝钗这话更是“严重”,宝钗对宝玉尚且如此,对其他任何人恐怕更是“当机立断”!甚至恐怕包括未来和王夫人决裂之时!才见宝钗儿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本事和本质! ““宝玉听来,话不投机,便靠在桌上睡去。”这几乎也是宝玉唯一能做的,因为这个时候,可没有黛玉能去找了!(外人注:…此句甚悲…) ““宝钗也不理他,叫麝月等伺候着,自己都去睡了。”这便是宝钗儿的“狠心”,嫁与宝玉,几乎根本不是什么“爱宝玉”,更不是要与宝玉什么厮守一生,白头到老,而只是想借此借贾府所谓“好风送我上青云”!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红楼曲中有:“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其中“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即薛宝钗对于宝玉来说其实只是一团“空”,不但如“山中高士”那般遥不可及,更是如“晶莹雪”这般冷不可触! 所谓的“齐眉举案”是指宝钗遵守对夫君之妇道,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并非发自内心,否则就绝不会有前面的“空”、“山中高士”、“晶莹雪”等字眼! 而“到底意难平”也是比较含蓄地说明宝玉和宝钗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爱情,不但是宝玉对宝钗没有,宝钗对宝玉也没有! 而这里宝钗之“正言”很显然是在为宝玉之后科考做“铺垫”, 即宝玉在他内心已经知道几乎所有事的来龙去脉后,恐怕恰好“借”宝钗如此“教诲”下去科考,而宝玉真正的目的当然就是在科考完成之日也就是他决然离家之时! 因此,重点最重点仍然是宝玉弄清所有事的内幕的整个过程! 且先到这。” “重点果然重,最重点果然最重!”小戒叹道。 “有了重点以及最重点,当无往而不利。”小猴笑道。 “至少能集中精力。”老沙笑道。 “阿弥陀佛,”小唐笑道,“我佛曰,笑口常开。” 小戒愣了半天,暗道:“佛曰过这句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