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又见金山 (第2/2页)
萧玉珠见爷回来了,很是高兴地上前打招呼。 萧老爷捋着胡,笑着,“珠儿回来了。”又撇过堂屋里的几位,见杨氏闭着眼睛享福,把人晾在一边,颇有些不满意,嘀咕着,“家里来了,也不知道招呼。”说完,回房去换衣裳。 杨氏睁开眼睛,从椅上起来,大喊着,“老三家的,菜拾掇好了没?也不知道在灶间干啥,半天了也没个动静。”颠着小脚地朝后院去了。 萧玉珠不由地翻了个白眼,感叹着杨氏在家里的地位,特别是她这个婆婆在几个媳妇中的地位,她岁数大了,脾气变得更古怪了,有些让人琢磨不透。 因生的是闺女,又不是头胎,老萧家没有大肆铺张,只请了几房近亲,左邻右舍地没有请,有些个平时两家关系好的村人,随了礼过来,人却是送了礼就走了,没有留下来吃饭。 席面只摆了三桌,场面颇有些冷清,刘氏娘家又是来了个不管事的舅母。只管吃喝,其他的一概不管,好些事情还是范氏帮着张罗。 席间,范氏朝旁边坐着的谢氏打了个眼色,见她没反应过来,在桌下踢了一脚,谢氏才回过神来。范氏原本是想问,吃过宴席。按照老规矩,娘家人是要把大人和小孩接回娘家,去住一段日,而看刘家小舅母,面上像没有这个意思,提也没提一句。 谢氏靠近了范氏的耳根,小声道,“你不知道,这回捡的是闺女,刘氏把气撒到娘家几个舅母身上。怪她们过来送催生礼来的不是时候,误了时辰。刘家人原本小孩满月不想过来接的。还是老二过去请了,才派了个不管事的来,算是全了萧家的脸面。”
范氏撇过刘家小舅母,见她坐在刘氏旁边,却极少和人搭腔,很是冷淡。 宴席过后,大娘娘家的媳妇帮着收拾碗筷。话不多,做起事来却是周到,让人很喜欢。看得大家直夸,大娘娘家的老幺娶了个好媳妇。 小媳妇含着笑,细声细气地回了两句,顶了个大红脸端着碗盆去后院。 杨氏给刘家的准备回礼,范氏问过刘氏的意思,满月日回娘家是个惯例,咱们也不好破了,要是她想回娘家,就让人送过去,同刘家小舅母一起回去,脸面上也好看,要是在家里住不惯,过两日让老二去接回来便是。 刘氏抿了抿耳边碎发,“这小舅母在家里是最说不上话的,凡事都轮不上她,今儿她来,几位哥哥嫂们的心意我也算明白了。只是我那老娘,心里头挂念着我,念得紧,我还是想带孩过去给她看看。老娘岁数大了,也没几年了,能看一眼是一眼了。”刘氏说着,说到后面声音有些哽咽。 范氏叹了口气,知道刘氏心里还是想回去的,吩咐谢氏让人去老三家里套牛车,她一边帮着准备挪窝的东西,多带了些小孩的衣裳鞋袜,尿布也多带了些,等牛车一来,下面垫了稻草,铺上一床棉被,人坐上去也舒服些。 刘家小舅母只是冷眼看着,也不上来帮忙,范氏一边收拾牛车,一边同她说,“一路上车马劳顿的,还望小舅母多照顾照顾。” 小舅母面上觉得很不好意思,不好再推辞,只好点头应下,“放心吧。” 刘氏把婴儿包得像个粽,眼圈红红地从房里出来,众人过来看过孩,孩只是黑瘦了些,却极为灵动,一双眼睛会说话儿很是讨人喜欢。 刘氏要上牛车,小舅母见她抱着孩不方便,接过孩,等刘氏上了牛车,又把孩塞包裹一样塞给她,看得大家惊心不已。 杨氏心中对刘家不满,根据乡例,按照最普通不过的人家的份额打了布包,送给刘家做回礼。范氏看了一眼,觉得有些少了,毕竟眼下情况有些特殊,刘氏满月回娘家,还得望刘家几个舅母能对她好一点,孩也少遭些罪。见厨房还有一条腩rou,提出把rou带上。 杨氏沉着脸儿,把东西往桌上一推,“咱们是穷人家,比不得那些大户人家,我大儿现今是发了财,是村里的头头,可一码归一码,发财的是老大家,咱们照样过的苦日,这么上好的两三斤重的rou就这么拱手送人?”撇了范氏一眼,才喝道,“我没那么大方!” 杨氏以前不是这副性,真是越活越回去了,这也难怪,老宅里的日是越过越穷,房破旧了也没钱修,后院只是加盖了两间养牲口用的毛草房,家具也只是杨氏当初嫁过来时嫁妆打造的,再没有新添。相比之下,老三家盖的水磨青砖房,宽敞明亮,还置办了牲口。 啃老骨头只会越啃越穷,范氏心里叹道,不和杨氏争辩,给了两包自家带的点心,让老二萧景文赶了牛车送着刘氏一行人回刘家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