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骨rou亲情 (第1/2页)
冬去春来,随着春风的到来,笼罩在长安城天空上的铅云逐渐散去,天空重新回复晴朗,又是一片动人的蔚蓝。 因为隆虑公主和陈家离京,而笼罩在长乐、未央两宫的阴霾,似乎随着天气的好转,也随之消逝。 在为阿元庆祝完生日后,刘彻便带着子夫和阿元搬进已经粉饰一新的宣室殿。 某日,宣室前殿中,刘彻正在和大农令韩安国等数位朝中大臣商议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的相关事宜。 突然间,刘彻发现身后的帷幕动了几下,然后一个小人儿先是探头探脑,接着扬这个灿烂的笑脸跌跌撞撞向自己走来。 众大臣停下正在商议的事,齐齐看向台上,等待着君王的反应。 刘彻有些惊奇地发现女儿脚步虽然不稳,可一路走来居然都没跌倒,满脸笑容地转过身子,摊开双手等着阿元走到自己身前。 一步接一步的,终于碰到了刘彻的膝盖后,阿元很开心地唤道:“父皇!” 女儿软软的童音让刘彻瞬间绽出欢颜,抱起阿元问道:“阿元怎么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了?” 阿元很开心地紧紧抱住刘彻:“想父皇!父皇好!” 被女儿的软语说得心中舒畅无比的刘彻问道:“那阿元在这陪父皇,好不好?” 阿元窝在刘彻怀中兴奋地连连点头,不忘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一个个佩绶带印、胡须飘飘的老头子。 对于皇帝宠爱长女的行为,百官早有耳闻。自然没有人在这种非正式场合的情况下,提醒皇帝陛下应该收敛一下。在刘彻的示意下,台下大臣继续说着改革币制的利与弊。 台上的皇帝则是一心二用:一边听着臣子的建议,不时针对事情的某些漏洞提出疑问;一边注意着小动作不断的阿元,不时将腰间佩戴的天子双印从女儿的嘴边救下。 等到正事说完,刘彻无奈地发现自己的衣袖又是一片水迹。 阿元见刘彻忙完了,放下手中的绶带和双印,冲刘彻甜甜一笑,然后指着觊觎已久的玩具,嚷道:“父皇,要,阿元要。” 刘彻顺着阿元的手指看过去,却发现阿元看中的,是大农令韩安国最宝贝的东西,胡须。 虽说这种事情,在刘彻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不过刘彻很清楚,朝中大臣或多或少都有点清高。要是自己下令允许阿元请求的举动,被当做是对他们的折辱,来个血溅玉阶,自己恐怕就一辈子都脱不了一个无道昏君的罪名了。本着得罪别人的事情,在明面上绝对不能由自己来做的原则,刘彻很爽快地将决定权交给了韩安国自己,笑眯眯地对女儿道:“你自己去问问大农令,看他愿不愿意给你玩。”说着,刘彻走了几步,就将阿元放到台下的地上。 看着摇摇晃晃走到自己跟前的小公主,想想自己很快就要遭殃的宝贝美髯,韩安国犹豫半晌,最后还是主动抱起小公主,一面忍受着小孩子没轻没重的手劲,一面陪着笑脸希望阿元玩得开心。没办法呀,太皇太后已病入膏肓,他这个梁孝王旧臣,虽然走了武安侯田国舅的路子,谋得高位。但曾经身陷囹圄、求助无门的经历,让他习惯性的万事仍多作几手准备。而最直接的,莫过于讨好眼前的小公主,天子和宠姬卫夫人的心肝宝贝,以期能够得到天子好感,在政权动荡中保住官位,甚至拥有更好的前程。 “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汉书·东方朔》)昔日,子夫因为怀有刘彻第一子的缘故,得以违例入住宣室殿。在前世,子夫并非对历史一无所知,自然清楚后世历代帝王是如何地警惕后宫干政。住进宣室殿那一刻起,子夫就告诫自己,除非发生什么天大的事情,否则绝不能踏进前殿一步。虽然,此时的汉宫并没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说法,但对于帝王,尤其是汉武帝这样的帝王,万事还是小心谨慎为妙。 避开侍从没多久,阿元就被发现失踪了。虽然后来确定阿元去了前殿,然而由于这种种顾忌,子夫并没有派任何人到前殿,只是狠狠将众人训斥一番,再次命令阿元身边的人好好照顾公主。 等刘彻抱着阿元回来后,子夫忙向刘彻请罪:“陛下,妾管教不严……” “没事。”刘彻摆摆手,示意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