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正视历史 (第2/2页)
教育他们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正视历史,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政治倒退事件,让他们时刻铭记无数印第安战士的鲜血和所有普通人民的艰苦创业才造就了这个伟大的印第安人民共和国!难道你不希望,我们的官员能永远保持这种勤政爱民的做法吗?”梁伟解释道。 “您永远是这么高瞻远署!”李比希十分难得地夸奖了梁伟一句,让梁伟不由得有些得意,随即笑着调侃李比希道:“能得到你的夸奖,我深感荣幸,据我们科教部的官员讲,你可是从没夸奖过任何一个你的部下官员!” 李比希刻板地答道:“因为他们还没有做出让我值得夸奖的事情!” 真是个无趣的家伙,梁伟忍不住摇摇头,并让侍女把俾斯麦送来的瓶装普鲁士的啤酒都送给了李比希,李比希也十分不客气地全部收下了,梁伟与李比希很友好地握手而别。 当李比希走后,梁伟遣退了侍女,让其归家,作为侍奉元首的侍女是飞鸟和风影精心挑选的,都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名侍女只负责给梁伟的做饭及收拾房间,洗补衣服工作,所以工作很是轻松,作为补偿,侍女享受相当于劳动工人的待遇。 梁伟坐在桌前,开始了沉思,中华情结还在困扰着他,前世中华贪官污吏固然缺乏监督,但更缺少教育,当党校成为了晋身阶梯的时候,那么党内教育已经名存实亡了,官员们随意地接受着政治教育,左耳进右耳出,在利益面前纷纷倒下,主要是因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造成的,全社会都在追逐名利,官员又怎能洁身自好。 梁伟一直想不明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长期在世界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的人们和官员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和希望呢?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梁伟主要觉得有3个原因,第一领导者缺乏霸气,任何领导都知道必须巩固自己的权威,作为大国的领导更是如此,这也是后世美国人敢于横行世界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有霸气,他们根本不会在意花费多少美金,损失多少美国士兵的生命,在世界中称霸至今。这种霸气使他的盟友增加,并不敢背弃于它,很典型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人性本贱,这种霸气使成为上位者的必然需求,而中华就缺乏这种霸气,总是过于计较得失,总是想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绩,这是一种商人的心态,必须要有不计后果的杀伐果断才可以建立强势地位。这是任何一个强者都难以避免的事情。第二缺乏国家的认同感,5000年来,中华经历了无数风雨,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即大一统的思想主流,但在过于追逐名利的前提下,这一思想正迅速地瓦解着,首先很难政令通达,各地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中央政权的权威很难再得以保障,无数敢于挑战中央政策的地方官员均没受到严惩,特别是下层官员缺乏对中央的认可,只会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上仿下效之下,中华的国家认同感已经快覆灭了,于是造成了特有的中国现象“吃rou骂娘!”难道这些官员不知道自己在这个的国家曾经多么伟大辉煌,难道这些伟大辉煌不是大家一起来创立的吗,因为大家的眼睛都在盯着上面的人,你做什么,我就一样做什么,致使大一统思想迅速地崩溃瓦解。第三缺乏希望,无数的国人都想住免费的住房,享受免费的医疗和教育,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不想相信共产主义呢,我们的党是共产党,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讲社会建设成共产主义社会,但大家在经历了大跃进失败后,彻底对共产主义失去了信心,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官员敢于提出共产主义的主张,一个彻底丧失了奋斗目标的国家,其结果自然不得而知。大跃进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当时的物资水平很难满足6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当现在已经物资极大充足的时候,共产主义难道不知道去试行吗,我们号称自己社会主义国家,却不能享受到相关的社会主义待遇,这才是根本的丧失希望的原因,我们总是盼望着有一个新的强势领导人的出现,领导全国人民走上富裕安康,荣耀辉煌的生活,但我们的希望总是破灭。
正因为如此,梁伟才没有告诉李比希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强化官员们的认同感,通过这次历史知识的学习固然让他们知道成果的来之不易,并也为他们指出了方向,那就是整个北美洲都是印第安人生活的地方,那么印第安人就应该把这里变成自己国家的土地,印第安人将成为全球的霸主,让这些官员明白,实力和意志才是最重要,正视印第安的历史,避免印第安人民共和国的分裂,并将印第安民族引导到世界最强的地位,梁伟这次发动的奴隶解放战争,就是这种霸气地体现,他要所有的印第安官员和人民都看到,印第安人民共和国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从而教导他们走向繁荣和富强。 梁伟想到这里,忍不住热血沸腾,他来到屋外在夜空中享受寒冷的新鲜空气,为自己降温,自己能做的就这么多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希望自己能将这个大国延续下去。梁伟平定好自己的心态后,转身回转屋内,让守卫在元首门前的侍卫们暗暗称奇,梁伟很快就陷入了梦中,梦中他与美丽结婚了,还生了一对可爱的儿女,儿子长得像小时候的自己,而女儿像美丽。 梁伟忽然从梦中惊醒,小时候的自己居然和小狼十分相似,顿时梁伟再也按捺不住,从床上跳了起来,但又很快颓然地倒在了自己的床上,自己可以正视历史,但自己如何正视自己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