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燃烧的半岛(24) (第2/2页)
打击,抵抗意志也容易动摇,这是乌姆巴赫少将敢发起集团冲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集团冲锋最不好的是,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伤亡。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第44伞兵团3营在完成临时的运送补给任务后,本来是要立即归建的,不过乌姆巴赫少将考虑到伞兵在接下来的巷战会更有优势,所以向弗尔施泰因上将请求留下这支部队配合作战并得到了后者的同意,随即该营被加强给第1陆战团。 D军一开打就采用集团冲锋的战术,确实打得S军措手不及。 S军此前的作战部署是成纵深配置的,前沿兵力其实并不多。这样,D军在局部上集中的兵力及火力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前沿少数S军都迅速被击溃或歼灭。 实际上对D军冲锋部队威胁最大的不是步兵,也不是机枪,而是第164步兵师直属的第530轻型炮兵团和第1172自行火炮团。 第530轻型炮兵团共装备有24门76MM野战炮,第1172自行火炮团原先有18门自行火炮,经过前几次交锋,现在还剩下13门炮,这两个团加起来还有37门火炮。 单从数量上看确实不可小觎。只是现在D军分4路同时攻击,分散使用火力阻拦的话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所以S军不得不集中这些火炮拦截有2辆坦克配合的也是推进最快的第2陆战团,致使该团蒙受了很大的损失,攻击也一度受挫。
不过现在对于双方来说,时间胜于一切,为此付出局部的代价甚至牺牲都是在所不惜的。 就在S军集中火力拦截第2陆战团的时候,其他3个主攻团则抓住难得的时机全力突击,很快突破前沿,没过多久在城区内各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并与守军发生短兵相接的战斗。 在D军4路攻击部队中,由于第1陆战团得到了第3伞兵营的加强,所以实力在各团中是最强的。在安排攻击序列时,克洛斯团长有意把第3伞兵营放在了队伍的最后面。这主要是因为陆战队的强项在于打开突破口,也较善于防御,但是却不太善于巷战,至少第1陆战师自组建以来就还比较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巷战训练,而这刚好是伞兵的强项。 克洛斯团长这样安排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先由陆战团打开缺口,然后才投入伞兵进行巷战。 5月4日13点17分,第1陆战团6连率先从城西南方向突入,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S军就开始反击了,显然是出动了预备队。所幸迈纳少校率2营主力及时赶到,经过一番激战才勉强守住了阵地。虽说已成功突入,2营也不过才占据了十余所稍大一点的房子及其附近的街道而已。 此时其他几个团也先后占据了城区的几块小地方并继续攻击。 14点10分,克洛斯团长将团部前移至2营阵地,以便随时掌握情况,随后命令第3伞兵营接替进攻。 进入巷战后,克洛斯团长的原计划是让第3伞兵营在前面开路,第1陆战团主力随后跟进并扩大战果,稳打稳扎,逐步压缩敌人的空间,这本是一个比较稳健的作战方案。可是第3伞兵营营长特诺普少校却提出另一个较为大胆的方案,即由他率领第3伞兵营向城东一带穿插过去,彻底打乱敌人的部署,从而为主力一举击垮敌人创造有利条件。 这个方案如能实现必将加快瓦解S军的抵抗,只是这样一来,第3伞兵营就是孤军深入,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当然,特诺普少校也不是蛮干的。从战斗力对比上分析,S军要想围歼第3伞兵营,至少也要出动一个团的兵力,按照他的判断,S军一时还很难抽出这么多的兵力,就算可以,那么在其他方向就必然会空虚,这也将有利于主力击垮敌人。再说,即便被围,特诺普少校也相信能坚持到主力的到来。 因为‘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