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风云_第二十八章 风起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风起 (上) (第1/2页)

    二月过后,桂林的朱由榔、湖南的周明磊,甚至福建的鲁王朱以海都知道了一个震惊中外的大事件,清江西提督金声恒举全省之地反清归明了。

    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的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王得仁在明弘光朝大学士姜曰广等人的劝说下,在江西南昌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擒杀清江西巡按董学成、布政使迟变龙、湖东道成大业。

    “文、武强半从贼,尽弃顶带而换冠裳”,少数不愿追随反清的官员均被捕。金声桓自称豫国公,王得仁称建武侯,姜曰广以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的名义号召远近。另有明朝旧官刘思赉、余应桂也列名其间,金声桓的中军官宋奎光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王得仁的妻弟黄天雷为兵部侍郎锦衣卫同知;至于江西地方官则以王得仁幕中书记陈芳为江西巡抚,金声桓的幕府书记吴尊周为巡按江西监察御史,其他司道官也大抵是两家的幕客。

    和金声恒一同起事的王得仁,原本是清总兵王体中标下游击,绰号王杂毛。当年,王体中原是大顺军镇守德安的大将白旺部下,1645年五月初李自成突然遇难,大顺军内部发生混乱,王体中乘机杀害了白旺,率领部众向阿济格投降,被授予副总兵官职,并命令与金声桓一同进攻江西。闰六月,清廷下达的剃发令传到了江西,金声桓即率部遵令剃头。七月二十一日,王体中领兵从抚州回到南昌,坚决拒绝剃头。金声桓认为这是除掉王体中的最好时机,私下联络王得仁,于七月三十日假称议事把王体中刺杀,从此俩人结为生死一体的政治同盟。

    反清之后,摆在金声桓、王得仁面前的任务是向何方进兵。二月初,王得仁授命北上拿下九江,为全军顺江而下南京做好准备。二月十四,王得仁领兵进抵九江,清镇守九江总兵冷允登带领部下士卒五千名开城响应,接着占领湖口、彭泽。清九江知府吴士奇等地方官都来归附,王得仁命部将吴高接管九江府防务。

    对于兵不血刃地占领九江府的一府五县之地,王得仁和手下对局势很是乐观,参军胡澹甚至提出了一个奇袭南京的建议:“乘破竹之势,以清兵旗号服色顺流而下,扬言章抚院(指章于天)请救者,江南(指南京)必开门纳君,其将吏文武可以立擒。遂更旗帜,播年号,祭告陵寝(指明孝陵),腾檄山东,中原必闻风响应,大河南北,西及山、陕,其谁得而为清有也?”

    王得仁很重视这个建议,一面派兵入长江,收取大小船只;一面派使者回南昌请示金声桓。

    而此时,由于王得仁的占领九江,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安徽许多地方的复明势力迅速响应,一时风起云涌,形势颇为可观。清湖广总督罗绣锦惟恐金、王义师进攻武昌,不得不采取缓兵之计,派人致信说:“人心未死,谁无汉思?公创举非常,为天下倡,天下咸引领企足,日夜望公至。但赣州东西要害,山川上游,公欲通粤,则赣介其中;公欲他出,则赣乘其后,计莫若先下赣,赣下则楚地可传檄定矣。”

    而在南昌城内决定金声恒军命运的军事会议上,对于王得仁大举出兵东下南京的方案,多数人都表示赞成,说:“此上策也。若西取武汉,连衡郧襄,与湖南何氏(指何腾蛟)鼎足相投,此为中策。万一不然,攻城破邑,所过不留,重为流寇,此出下策。虽然,审能如是,竟亦不失中策。待永历帅六师,堂堂正正而后北伐,清兵猝至,婴城自守,则无策也。”

    “且慢!”黄人龙却大唱反调道:“三策皆非也。不闻宁王之事乎?赣州李氏(指李兰池)在彼啊!”

    金声桓一介武夫不知史事,愕然询问详情,黄人龙就将昔者明宁王宸濠,反于江西,以不备赣州故,为赣州巡抚王守仁所擒的旧事讲了一变。但真正打动他的还是最后一句,“大帅不夺赣州,广东周明磊几万人马陈兵南雄,志在必得啊!真要到了此人手中,恐如刘备借荆州,有去无还啊!”

    黄人龙的一席话使金声桓顿时改变了主意,传令调回王得仁军,并在三月上旬亲自率领主力南下进攻赣州去了。

    而在另一边,只剩下舟山一屿的鲁监国朱以海于1647年的十月间,突然受到邱辉的拜会。其为鲁王送来了一大批粮草和兵器,并将一封明磊的亲笔信交给了朱以海。信上,明磊说了一大堆好话,最后给朱以海出主意,说“舟山弹丸之地,不足以成大业。福建永胜伯郑彩、定波将军周瑞可为倚靠,以鲁王之雄才,必可占据福建,以此中兴大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