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风云_第三十一章 廷议 (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廷议 (下) (第2/2页)

地命令三个兵备道前来广州会晤了。唯一的不愉快,就是王思任被留在福京了。对于这件事,明磊也没有办法。

    七月初三,岭西兵备道严遵浩,岭西都指挥使赵千驷接到暂理广东总督的周明磊的命令,二人没敢推脱,老老实实地启程赶奔广州。

    明磊在广州的总督府大会广东文武,并下令,阎尔梅暂带广东布政使,严遵浩暂带广东按察使,范文祺升任岭西兵备道,陈于阶升任岭南兵备道,陈敬廷升任岭东兵备道,海北道、海南道的兵备道人员不变。真应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俗话,凭着三战三捷的声威,连资历最老的赵千驷也恭顺异常,对于明磊的命令,一副********的贱样。

    于是,明磊放心大胆地对各府的知府、同知、推官和卫指挥使进行了大调动,基本上将反对自己的官员调到广州任职。

    对于这种安排,别说赵千驷他们,就连嗣音、欣儿都想不明白,都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怎么,夫君要反其道而行呢?

    首先当面反对的是范文祺,他第一个抢着开口了:“璞麟,你把严遵浩等人放在广州实在不妥。广州,百雉之雄,如此,恐有后患啊!”

    明磊笑了,“严遵浩诸君,与咱们同殿称臣,实乃圣上之忠臣,璞麟之手足。即便将来做什么对不起我的事,璞麟也宁可失地,也不愿伤股肱之义!”

    阎尔梅接过了话茬:“到时,非虑失地,恐怕还会丢了性命!别忘了。咱们是如何诛杀丁魁楚的,将来,等严遵浩他们势大力强了,广州百姓必然人心惶惶,尽怀观望。不久,都城之民,就会贰心。

    璞麟今日能容他们,异日,恐他们不能见容璞麟,悔之何及?”

    明磊苦笑着摇摇头:“吾不负人,宁愿别人负我。卿勿妄言,容我思之。”

    此事唯有明磊自己明白,1646年(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扶立朱聿键之弟唐王为帝﹐改元绍武。李自成之所以败,不在于被清军一再打败,而关键在于夺取政权后,没有及早的异弦更张,即团结、拉拢这些大大小小的明朝旧吏士绅。由此可见,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官绅阶级的势力有多么根深蒂固。

    前事不忘,后事师之。以明磊现在的实力,还不可能和他们分庭抗礼,最实际的办法就是溶入进去,再不时分化瓦解,徐图之。所以,明磊非但不想改变历史,更是视绍武政权为清除异己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过这些,是无论如何不能告诉他人的。

    不但嗣音和欣儿对此事忧心忡忡,范文祺回到范秉斋广州的别院,将刚才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的父亲,“璞麟以私情而忽视社稷之大计,吾甚忧之!”

    范秉斋白了儿子一眼,“璞麟才智过人,此等事情必非坐视,只因廷堂耳目之地,不便泄露。若私叩之,必有定见!”

    范文祺一听就坐不住了,赶忙用父亲的帖子去请明磊。还没等明磊坐定,范文祺就迫不及待地问:“今日,总督府大堂之上的言论,璞麟到底如何计较啊?”

    明磊看了范秉斋一眼,笑着问:“颉刚,这是何意?”

    “璞麟异日必偏师远行,万一中外合谋,变生肘腋,恐广东再非璞麟所有了!颉刚实在寝食不宁,是以再请!”

    明磊转脸对范秉斋说:“岳父放心,此事璞麟筹之久矣!不怕严遵浩他们造逆,就怕他们不造逆!”

    “璞麟在学郑庄公之从弟段叔之典故?”范秉斋笑着开口了。

    “正是!”明磊也报以会心一笑,“严遵浩他们虽与璞麟不同心,但为恶不显,今若加诛,徒惹外人议论,不惟说我没有容人之量,还会说我生了不臣之心。

    现今,我将他们聚在一起,任其所为,乃骄兵之计。待他们肆无忌惮,为恶已显,那时明正其罪,则世人必不敢相助,而朝廷也无话可说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