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谁赚,谁赔。 (第2/2页)
腹管家,让他准备行囊,随时离开新野前往江夏。 老爷要去江夏管家惊异道。 对,找我那弟子去。徐庶微微一笑,道。 说着,抬起头看向了江夏。不知道,那个弟子现在怎么样了。一年多没见了,当初一点优势都没有的小子,现在已经贵为一方诸侯了。 而且还是一个势力较大的诸侯。 刘备的疏远让徐庶更加的靠近刘封。 可以说前往江夏,乃是徐庶心中期盼已久的事情。 徐庶知道,自己即将迎来一个舞台,比新野更大的舞台。而那个布置舞台的人,是他的弟子。 他可以尽情的展现才能,实现心中的抱负。 辅佐明君。立万世基业。 刘封离去后,被刘备冷落一年疏远一年,沉寂了一年。本以为清淡如水。 但是这一刻徐庶的身体〗内,不由自主的升起了一股澎湃的力量。 少年时学习武艺,好勇斗狠。年轻时南下求学,弃武学文。近中年时,学有所成。 好勇斗狠,不过十人敌。一身将略却是万人敌。 学文,不就是为了心中抱负吗而现在时机来了。 与徐庶柳暗huā明又一村的心情相比,赵云的心情又是一番境况了。 刚刚,廖立来了,又走了。跟赵云说了一番与跟徐庶说的差不多的一段话。 赵云才是真的心若死灰。 为什么为什么 军营内,赵云英俊的脸上满是不甘,痛苦。眼睛一片通红,双手握拳手背上青筋暴起。 为什么,为什么。 赵云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 在幽州的时候,刘备就与他比较亲近。后来公孙瓒战败,赵云选择流浪,与刘备偶遇。 当时赵云立刻拜了刘备发誓要跟随刘备。 但是后来赵云发现,刘备并不信任他。这是一种直觉。赵云曾经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但是赵云天生忠厚,很快就迫使自己忘记了这一点。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军队的训练当中。 刘备的三百骑兵就是赵云的心血。而赵云训练这匹骑兵,就是为了做出成绩让刘备看,他的能力,忠诚都毫无质疑。
但是这一刻,赵云心中的坚持,忠诚,崩塌了。轰然倒塌。 为什么,为什么他的努力,换来的结果是这个样子 赵云知道,知道现在新野的困难。因此在得知刘备要起兵攻打徐晃的时候,拼命的训练士卒。 他可以与刘备一起奔赴必死的战场。 但是,这份决心,换不来一个信任。 小小的粮食,二十百石粮食,就把他给卖了。他是人,不是货物啊。 赵云是一今天生的将军,要是遇上一个自己看中的主公,若是遇到绝境,必定不会芶活。 一把长剑,抹了脖子而已。 但是赵云现在却连抹脖子的机会都没有,抹了脖子为谁尽忠为了刘备笑话。刘备要卖了他去换粮食要是他现在抹了脖子。不仅不会得到刘备的好感反而会被刘备唾弃。 可笑。可笑。赵云握着的拳头,松了开来。 面上带着一片死灰,眼中无神,仿若失去了灵魂。 徐庶赵云向刘备请辞,欲要南下。 这个消息,如同飙风一般席卷了整个新野。 唾弃者有之,羡慕者有之。恐惧者有之,不信者有之。 现在新野洪涝,正是生死存亡到时候,在外人看来,徐庶与赵云乃是重臣,重将,这个时候不顾念往日恩泽,誓死效忠,与刘备共存亡,反而逃离。 忘恩负头。 所以唾弃。 南下。这两个字让许多人浮想联翩。因为刘封在江夏,而徐庶乃是刘封的老师,南下去什么地方。 呼之欲出。所以有人羡慕。毕竟江夏比新野好多了。新野弹丸之地,江夏城池林立,纵深上千里。 这个时代,讲究的是上为帝师,中为帝友,下为帝臣。 简单的就是,最好的是做帝王的老师,荣之。次一等的是做帝王的友人,同样荣之。最次的是做帝王的臣子。虽然看起来挺不错,但比上边两个档次差远了。 当今天下大乱刘封身为一方诸侯,俨然是一个土皇帝。 徐庶这一去,就是帝师的身份啊。 岂能不羡慕,岂能不羡慕 现在刘封坐拥三郡,带甲数万。民众八十万。兵精粮足。若加上徐庶赵云,岂不是如虎添翼 这是恐惧者的心思。 至于不信者。 关羽,张飞,孙乾,简雍他们不信,不信徐庶会出走,但是他们都沉默了。 诸葛亮也不信,不信徐庶会背起刘备而去。对于这个好友的品性,能力,诸葛亮都深深的了解。 也坚信有朝一日,刘备会摒弃嫌弃,而重用徐庶。 但是这一刻,这一刻他的好友居然要出走了,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候,选择前往江夏。 难道他不知道这要背负怎么样的恶名吗 刘封与刘备的交易,只有寥寥数人知道,诸葛亮当然不知道他的好友已经被卖掉了。 在刘备心中,卖掉已经不忠诚的徐庶,赵云,换取二十万粮食,换来洪涝过后的生机,值得。 诸葛亮不知道,不知道刘备的这种心思。 所以,他第一个去找的是徐庶。但是徐庶却没有见诸葛亮。紧闭大门不见一面。 诸葛亮不甘心,他去找刘备。 但是刘备给诸葛亮的答复,让诸葛亮个中更凉。 刘备的意思是,如今局势危重,徐庶,赵云离去也是常理,好聚好散。不仅放行还要送给徐庶盘缠,赏赐。和和气气的送走。 这听在诸葛亮的耳朵中有些不可置信。 能力出众,能文能武的大才就这么放走了 诸葛亮不可置信,但是听在其他人心中却是大赞刘备的仁德。 听听,什么叫气度,这就叫气度。对于背叛的人,刘备也能容忍。而且和和气气。 反正,卖掉了徐庶,赵云,刘备不仅无损名望,反而把在刘封手上损失的名望修补了回来,并且隐隐有些提高。所以,刘备反而觉得这笔买卖做的划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