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寄奴_关于寄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寄奴 (第1/1页)

    晋朝,与宋朝、明朝一样,尽管有着诸多辉煌,但依旧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这几个朝代都曾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仅止历经几代之后就面临了北方胡虏的入侵,乃至于最终苟且于亡国的边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花”的江南小朝廷,最早就是创建于晋朝。

    宋朝的辛弃疾之所以在京口咏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名句,不仅仅只是吟诵本小说的主人公寄奴(刘裕)的丰功伟绩,而是抒发北伐中原、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夙愿。谁能想到,这样的历史夙愿从晋朝时开始延续到了六百年后的岳飞时代,又一直延续到八百年后的*时代。

    冷兵器时代,所有北伐的诸多将领、政治家中,唯有刘裕取得的功绩最大,也唯有刘裕真正成为胡虏畏惧的对象。当刘裕在讨伐燕国陷入战争胶着状态,面临秦国的大军威胁时,他充满豪情地对秦国的使者说:“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你回去跟姚兴(秦国的天王)说,我灭了燕国之后,原打算休兵三年之后再取秦国。你们秦国今天要来送死,那么赶紧来。)

    政治、军事上取得的辉煌,使刘裕的对手们都对之产生无比崇敬之情。

    秦国的天王姚兴对刘裕的评价是:“刘裕拔起细微,能讨诛桓玄,兴复晋室,内釐庶政,外修封疆。”

    (一个寻常百姓,建立如此功勋,的确是非凡之才)

    魏国的皇帝拓跋嗣问大臣崔浩:“裕才何如慕容垂?”

    崔浩的评价是:“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慕容垂虽然是绝世之才,但刘裕有过之而无不及。慕容垂的成就靠的是他的资历,而刘裕在注重门阀的晋国却只是一个毫无声望的百姓)

    燕国的大臣韩范对刘裕的评价是:“刘裕起布衣,灭桓玄,复晋室;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燕亡,则秦为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

    (刘裕起自布衣之身,灭权臣桓玄,恢复晋朝江山,攻伐燕国百战百战,这不是人力所为,而是有老天相助。)

    我在读《资治通鉴》时,刘裕一出场即是孤身对战数千人,彼时只认为他是一个猛将;之后读到他率义军击溃权臣桓玄、并保住晋朝的江山,彼时只认为他是一个热血忠臣;再读到他率军以磅礴气势平定燕国、秦国,并收复秦、汉、魏三朝的故都洛阳、长安时,他在我心目中已不仅只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超凡的政治家、军事家与爱国者。

    诚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刘裕在感到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之前,留了大军镇守长安,自己却返回南方夺取了皇权,建立起刘姓宋朝,致使即将完成的统一大业最终功亏一篑。所谓“常使英雄落满巾”,令后世满怀爱国之心立志北伐、统一中原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唏嘘感慨的,也在于此。

    不过,得也罢、失也罢,刘寄奴乃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值得人为之缅怀。

    (另:两年前这部小说写到10多万字时,曾专程到镇江(古代的京口)去怀古,可惜那时候北固山在维修,无法去北固亭抒发一下感怀。但却看到了京口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不枉彼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