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杨太后 (第2/2页)
程的热心后,干脆听也不听,大臣们拿来了决议文书,直接让陈璧娘拿起那个大印,扣上去就可以了。 所以,最近赵昺虽又玩开了“失踪”,但朝中也就乱了一阵,然后大家也就习惯了没有赵昺也能办公,决定好的事只需让杨太后“用印”即可。 杨太后开始时,无论自己多忙,事再多,只要有朝会,就会一定等在**里,等朝议定下来,大臣们去找她用完印后,才去办自己的事。后来,渐渐就不按章程办了,只需把印让陈璧娘携带着,去哪里告诉一声朝廷,然后,大家拿着文件,去按杨太后交待的地方去找她就可以了。反正海口也不大,就是杨太后真想出海口城,海南岛也不大,想找到她还是很容易的。 这次赵昺一甩手把朝中的事都扔给了大臣们,杨太后也不觉得奇怪,只要朝中的大臣们决议商讨好了,找自己来盖印就可以了。 但是赵昺临走时,却对杨太后有了新的要求:“这天下是赵家的天下,无论朝中大臣议定如何,但只要是违背赵家之事,娘娘就不应该放手任他们胡作非为。” 其实,就话就是暗示杨太后,我走后,朝中有变,你要利用自己的权利顶住。 说真的,赵昺也是多心,怕自己的机构改革会有所动荡。其实,这些个大臣们平时被赵昺搞得已经麻木了,对赵昺的作法一旦习惯,他们就不会再有别的想法。而且,赵昺平时就把大事的决策权留给他们,也让他们感到“与士共治天下”的真正好处,他们才不会扔下赵昺再起个炉灶,把自己的权利降低。 所以,赵昺这一走,并没有引起朝中大的波动,反而大家都按规章制定的政策,各按其责,各行其是,放手干起事来。 这样,杨太后也乐得少cao心,没几天,又开始忙她的那一滩子事。
现如今,北面已传来消息,赵昺攻占临安,并对杨琏真珈等人处以极刑。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说。但某些人非要把此事上纲上线,再联系到儒家道德规范,就写了几个奏章报了上去。 不想杨太后看完,直接就上朝了。太后上朝,这都是哪年的事了,大家正在议论着赵昺施以极刑的事件,就见杨太后一身官服,走到赵昺坐的那把沙发椅的旁边,她先向赵昺的椅子郑重行个礼,以示对官家的尊重,然后坐在旁边另一把给自己留着“垂帘听政”的椅子上,开始看向朝堂下那些大眼瞪小眼的大臣们。 “奴家听闻官家对杨琏真珈的罚处手段,奴家真是觉得大快人心呀。” 杨太后开门见山的话语,一下就把基调给定好了,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很支持赵昺做法,很解气。 底下马上就有几个大臣相继出列:“太后,你不觉得官家行事过了吗?我朝自太祖以来,以孝治天下。这行孝之事莫大矣。但官家行事手段有点过了,必于正统想悖。况且我朝以儒法治天下,儒家倡导以‘仁’治。我想,官家是不是……” 杨太后听也没有听完,起身向众朝臣福了一礼:“各位臣工,在奴家与官家最艰难的时候,大家跟随着朝廷转战万里,行舟海上,奴家感激不尽。但各位臣工,也要记得一点,被杨琏真珈挖坟的,是奴家的公公,公爷,是奴家的丈夫。这百姓之中还有杀父之仇,何况刨的是祖宗之坟。当然了,这祖坟也是礼祭之基,我朝即行孝法,那这孝字当先,我赵家定会对如此之人采用极端手段以惩戎。不知在座的各大臣,如果你们的祖坟也被仇家所刨,是不是也要对着仇家念几句子曰诗云以化解呢?” 杨太后平时就一小女人,现在杏目圆睁,斥声如雷,一时,许多大臣都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个平时文静还胆小的女人。 大家静了一下,又有一个大臣上前说道:“无论如何,我儒家道统还需维系,官家如此行事,必会让朝廷内外以为我陛下乃残暴之人,让化外之夷轻视而远我而去。” 杨太后看着这个大臣冷笑道:“祖坟都被刨了,还要去想着道统,看来你家的祖坟还在呀。大家总认为,官家的家仇连传统的道统都不如吧?祖坟涉及到社祀。社祀不在,道统何依?大家总是读史之时就在想,汉唐至今,换了多少朝代,没有千古的朝廷,只有万年道统!这道统比朝廷还要重要。如果你觉得你的道统比我赵家的江山都重要,那你就请便吧,别拿着我赵家的俸禄,大谈你个人的道统。这天下是我赵家的,败了亡了,我赵家当然要痛心了。但这赵家的天下亡了败了,你的道统还在,还可以拿张家、李家的俸禄,继续你的个人道统宣讲,接着做你的官宦,对吧?” 杨太后的话其实就是有点诛心了,但许多人都认为杨太后做为一女子,出于关心儿子的江山,说些不入耳的话也是人之常情,虽让你把人家惹急了? 但是,许多刚刚开始按着自己的设想独立完成自己部门规章的制定者们,却如被当头一棒喝。杨太后说的也对,这天下是赵家的,赵昺放权给你们,是让你们拿着俸禄,好好用心为赵家天下谋福利,不是把权利放给你了,你就拿着权力去做对不起赵家的事。看来,赵昺这一手玩得,民主我给你了,开放我给你了,自主我给你了,但你再民主,再开放,再自主,心里也得想着,我这做的事都是为了赵家好,是为赵家服务的,不能自以为自己真可以当家作主说了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