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_第二十章 战前廷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战前廷议 (第2/2页)

的宫殿、行宫遍布南疆。被掠夺的600多名各族少女充作后宫,供他们yin乐。奴隶制在南疆重演,沦为奴隶的劳动人民在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的专门市场上出售,每名售价不超过10天罡。阿古柏本人即役使着3000名以上的奴隶。

    就在阿古柏在新疆为非作歹之时,朝廷内部却为是否出兵收复新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曾国藩就曾鼓吹“暂弃关外,专清关内”。李鸿章更以加强“海防”为幌子,胡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要求对已经出塞或准备出塞的军队“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公然主张放弃西北大片领土,出卖朝廷利益。在李鸿章的带头鼓噪下,一时间“边疆无用”论、“得不偿失”论甚嚣尘上。刑部尚书崇实上奏说,新疆即使收复,“万里穷荒,何益于事?前大学士曾国藩曾有暂弃关外之谋,今大学士李鸿章亦有划守边界之请,洵属老成谋国之见”。一些地方督抚在李鸿章的直接唆使下,也纷纷出来反对收复新疆的计划。河南巡抚钱鼎铭要求将驻扎甘肃前线的“毅军”调回本省,他直言不讳地说:“直隶督臣李鸿章与臣函详及此,以为关外祗宜屯垦缓进,不宜添兵大举,致虞饥溃。”李鸿章的反对,是收复新疆的主要障碍,如不彻底批驳其谬论,西征势必半途而废。左宗棠为此上了一道约五千言的奏折,详细论述了收复新疆的必要性。他首先肯定“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然后分析了当时形势,进而指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是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然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况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不特前代所谓九边尽成腹地,即由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达张家口,亦皆分屯列戍,斥候遥通,而后畿甸晏然。盖祖宗朝削平准部,兼定回部,开新疆,立军府之所贻也。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左宗棠的意见得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文祥的支持,文祥指出,“以乌垣为重镇,南钤回部,北抚蒙古,以备御英、俄,实为边疆久远之计。”就在众臣争论不休时早已不耐烦的同治帝一语中的“高宗(乾隆)曾言,西北塞防乃国家根本,此祖宗之遗训我辈子孙必当恪守”

    李鸿章等人哑口无言,看见皇上都搬出乾隆皇帝的话了,己众已无法再辩白了,不过他还是要为左宗堂进取新疆设置障碍。

    “皇上,左宗棠此次西征必然耗资弥饷,不知左宗棠要几年方可收复新疆。”

    “此事朕可为左宗棠做主,两年足已平复新疆”。

    在李鸿章等主弃新疆大臣的压力下,同治帝与其达成了赌约,限左宗棠两年内平定新疆。同治与主和派打这个赌是有足够的本钱的,因为历史上左宗棠1876年开始收复新疆至1878年就已经完成了既定目标了,不过由于俄国人的干涉直到1881年才达成协议,所以眼下在俄国人还不会介入的情况下,收复新疆全境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同治朝的第二次豪赌,虽然俄国在1870年以前是没有入侵新疆的但是由于同治提前收复新疆,俄国的主政者会不会提前入侵伊犁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如果这次西征失败,不但是左宗棠军事上的失败,也是中国即将失去六分之一领土的巨大失败,同时对同治今后的内政外交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未知世界在向同治招手,难以预测的未来在等待着同治,两年后的局面在注视着同治。(请看第二十一章战端再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