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_第十五章 陕甘回乱(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陕甘回乱(三) (第2/2页)

纷释怨,共同享受和平的生活。

    “不论汉回,只论良莠”,原是林则徐最早提出的政策。20年前他任云贵总督时,处理当地*起事的政策是:“但分良莠,不分汉回,良则虽回必保,莠则虽汉必诛。”左宗棠政策的核心就是根据林则徐政策而来,但是着重提出“抚”的重要性。

    所谓“剿抚兼施”,“剿”就是武力征讨,“抚”是和平方式安抚。左宗棠认为办理回事必须“以抚为先”,即是以和平方式为对待*的主要手段和目的。回乱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朝廷歧视*,如果朝廷宣布政策:汉回一视同仁,那么大部分*将不会追随上层回军人物。但是面对在各地割据的*武装,如果朝廷没有强大的实力也不行,起事的回军是不会自动放弃武装,让出一条通往新疆的大路的,所以又必须有“剿”,左宗棠自己说是:“盖不得已也。”

    “剿抚兼施”的政策受到各方面的阻难。一方面是陕西士绅和一部分地方官员的“剿”派,他们自己没有力量对付回军,听到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大军来陕甘征剿,就希望左宗棠来帮他们对付*。左宗棠对陕士绅这种民族“仇恨”和畸变心理,深为厌恶,坚决反对,他说:“秦中士大夫恨回至深,每言及回事,必云‘尽杀’乃止,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诚不知其何谓!”陕西士绅的“剿”派对左宗棠感到失望,他们始终对左宗棠的政策不满,还常加以阻挠。

    另一方面是满族高级官员中的“抚”派,如熙龄(总督)、恩麟(布政使、护理总督)、庆瑞(宁夏将军)、玉通(办理青海事务大臣),以及后来署陕甘总督的穆图善等,他们都是满洲贵族的公子哥儿,既胆小,不懂得用兵,加之甘肃是个穷省,无兵可用,无饷可筹。因此他们怀着敬且偷安的心理,又接受回军首领的贿赂,只主张“抚”,然而没有求“抚”的实力,从来没有“抚”成功,局势越来越坏。

    朝廷内部有很大一部分人指责其“竭东南数省脂膏,以供西征军饷,似此年复一年,费如此巨款,岂能日久支持?该大臣扪心自问,其何以对朝廷?”

    左宗棠面对着的是盘踞在各地的强大的回军武力,背后又有三方面的压力,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困绌的军饷、军粮,西事艰阻如此,他毅然不顾各方面的反对,在进陕之前发布了一道告示,说明“剿抚兼施”的政策,告示说:

    ……多杀非仁,轻怒非勇,诛止元恶,鉏必非种。凡厥平民,被贼裹胁,归诚免死,禁止剽动力。汉回仇杀,事起细微,汉祸既惨,回亦无归。帝日汉回,皆吾民也。使者用兵,仁义节制,用剿用抚,何威何惠……

    一些*读到告示中“帝日汉回,皆吾民也”两句,不禁感动而流泪。多数善良*与汉民纠纷,原是细微的事,因受满汉官员压迫,又受上层*鼓动,“造反”也是迫不得已。他们如果逃出回军,到汉民地区,又恐怕汉民残害,真是走投无路。他们自然希望朝廷能有一个公正、妥善的政策。

    左宗棠在给孝威的信中,表明了对*政策的信心,说:“*入居中土,自三代以来即有之,传记中‘疆以戎索’及‘骊戎’、“陆浑之戎”、“徐戎”皆是也。欲举其种而灭之,无此理,亦无此事。前年四字告示中‘帝日汉回,皆吾民也’两句,*读之,亦为感泣,可见人心之同。且令中外*均晓然于官司并无专剿*之意,亦知覆载甚宏,必不协以谋我。便可百年无事,若专逞兵威,究竟止戈何时?”

    他特别赞赏诸葛亮对待少数民族的方法,说:“武乡之讨孟获,深纳攻心之策,七擒而纵之,非不知一刀两断之为爽快也。”对于*也要采取这种政策。如果求抚不是真心,就揭发其狡诈,用武力对付,并告知他用兵实是出于不得已;对于真心求抚,就要接受。最终总是和抚之局。

    左宗棠认为要贯彻剿抚政策,双方以诚相待,十分重要。一方面必须回军诚心求抚,另一方面必须官军诚心办抚。官军需有强大的力量,回军才肯甘心就抚;官军还必须有诚意,回军就抚才能有诚心。他认为“抚”比“剿”难得多,“剿”,只须使用武力,打了胜仗,大局就定了。“抚”,则善后的事务特别纷繁。但是决不能避难就易,为了大清国的利益,最终必须贯彻和抚之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