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节 (第4/4页)
,想靠她的身份来压制和取信于冀州门阀富豪,的确有点太难为长公主了。” “我记得先帝曾在河间置有大量的田产和宅院……”李玮吞吞吐吐,十分为难地说道,“如果……假如……这个……” “仲渊……”卢植抬起干瘦的手,指着李玮苦涩地笑道,“你这个主意,等于把大将军往火坑里推啊。将来天子要是怪罪下来……” “诸位大人,如今在长安主持朝政的可是皇甫嵩大人和朱俊大人。”李玮团团作揖,恭恭敬敬地说道,“如果诸位大人能说服长公主上书天子,再由诸位大人联名急书皇甫嵩大人和朱俊大人,此事基本上就成了。” “天子主动捐出皇家的田产和宅院,长公主亲自到冀州安抚流民。此等声势在我朝历史上,绝无仅有。”李玮脸色转冷,挥手说道,“在这种情况下,冀州的门阀富豪如果还执意不肯捐助,那么,大将军有选择地抓捕和惩罚一批门阀富豪,就情有可原了。” “好吧。”张温点头说道,“此事我立即奏明长公主。另外,准备好车驾,我们明天就起程往冀州。” 李玮感动不已,大礼跪拜。 “公伟有你这个女婿,是他的福气啊。”卢植冲他挥挥手,示意他站起来,“你去问问赵岐老大人,如果他愿意去冀州,可以和我们一起走。” 李玮愣住了,“大人,你病成这个样子,怎么能千里迢迢到冀州去?” “我不能躺在这里等死,我还能为大汉做点事,我要到冀州去。卢植闭上眼睛,一字一句,斩钉截铁。 李玮心里一酸,泪水霎时模糊了双眼。 六月下,邯郸,骠骑大将军行辕。 李弘把龙凑战事委托于张燕和麴义两人后,匆匆从安平国返回行辕。 李弘看到郑演、丁立来迎,急忙问道:“几位老大人怎么样?还没有商量出结果?” 郑演摇摇头,小声劝道:“大将军,几位老大人的意见非常中肯,我们这种做法的确有点……” “有点什么?”李弘不高兴地问道。 “有点过激了。”丁立毫不畏惧地大声说道,“大将军必须正视现实,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疴旧疾,不是一天就能治好的。” “你没有看到路上的死尸吗?”李弘指着行辕外,厉声说道,“我如果再不把这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脓胞一刀挖了,这些人会死的。我依据大汉律行事,有什么错?我这也叫严刑峻法吗?” “仲渊不同意,羽行不同意,你们不同意,上上下下都不同意,但你知道有多少人同意我这么干吗?”李弘猛地甩动长发,怒声说道,“子烈同意,飞燕同意,北疆几位将军都同意,还有这遍布冀州的流民,他们也同意。我决定了,立即开始清理冀州土地,从魏郡、甘陵国、安平国开始。” 郑演张张嘴,想说什么,但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丁立摇摇头,无奈地说道:“大将军,你这样做,冀州上上下下的府衙马上就会瘫痪。冀州诸府数千官吏,有几个和门阀世家富豪没有关系?大将军……” 李弘愤怒地一挥手,大步向中军大帐走去。 马日磾、崔烈、袁滂、陈纪、黄岳、马丰等人对李弘的固执很无奈。 “大将军,长公主很快就要到冀州了,你就不能再等等?”崔烈近乎哀求了,“凡是都不能太急。有时候,做些适当的牺牲是必要的。这些流民如果没有大将军,他们会死得更多……” “不能再等了,我没有时间,距离十月秋种只有三个月了。”李弘摇头道,“在九月底之前,我至少要保证一半的流民有地耕种,否则,冀州的形势将不可收拾。” “大将军,渤海郡和河间国的门阀富豪们刚刚被公孙瓒洗劫一空,你现在又抢他们的土地,这不是把他们往死路上逼吗?”马日磾生气地说道,“大将军,急则生祸,事情要慢慢来,饭要一口一口吃。” “当初如果不是这些人把百姓往死路上逼,他们怎么会有今日之祸。”李弘冷笑,“死了活该。”接着他抬头看看马日磾,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太傅大人来书了,他希望老大人去一趟幽州。” 马日磾疑惑地接过书信,“公孙瓒还在龙凑?” “还在。”李弘说道,“接到太傅大人的书信后,我让张燕和麴义停止了攻击。” “大将军同意言和?”袁滂问道。 “太傅大人肯定有这个意思,否则,他不会给我来信。”李弘苦笑道,“我也不希望打,能不打最好。我不愿意看到战火蔓延到幽州。” 马日磾看完书信,对袁滂说道:“你和我一起去吧。这里的事交给崔大人。” 崔烈点点头,然后瞪着李弘问道:“大将军这个时候停下战事,是想抽调军队到各地清理土地吧?” 李弘沉默不语。 崔烈叹了一口气,从案几上拿起一卷书简递给李弘,“算了,随你吧。这是第一批名单,先抓大的,成效显著,可以立即拿到土地。” 李弘眼里露出一丝喜色,急忙伸手拿过竹简,展开细看。 “崔大人,这里有你家的亲戚吗?” “你想整死我啊。”崔烈气得大声骂道,“这里没有我家的亲戚,你放心抓吧。” “是吗?”李弘嘴角掀起一丝怪笑,指着竹简上排在前面的几个人说道,“我看这名单有问题。这几位都是冀州大名士,而且还都是研习今文经学的大儒。” 崔烈和马日磾互相看了一眼,神色尴尬。 “这是审配审大人的父亲。”李弘指指竹简,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崔烈,“你看,这能不能放到下一批……” “不行。”崔烈断然拒绝,“这是个打击今文经学地位的绝好机会,不能错过。我们早就说过,拯救社稷只是振兴大汉的第一步。要想重振社稷,关键还要看改制能否成功,而改制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确立古文经学在官学上的绝对地位。去年晋阳官学改制失败的原因,难道大将军已经忘记了。” 李弘迅速卷起竹简,微微笑道:“我没有忘,现在我很担心一件事。” “什么事?”崔烈略显紧张地问道。 “我担心这事要是让杨奇大人知道了,他会找你拼命的。” 崔烈吓了一跳,神情紧张地看看大帐门口,“我不怕他找我拼命。” 大汉国初平三年七月。 七月上,长公主和张温、赵岐等诸位老大人赶到邯郸,同行的还有小雨和风雪。李弘看到两位夫人,非常高兴,连声感谢长公主的恩宠。长公主又长大了,更漂亮了,看着李弘的眼神也与众不同,但李弘却丝毫没有察觉。 张温、卢植等人看在眼里,眉宇间忧色重重。 过了几天,新任兖州刺史金尚携带天子圣旨赶到了邯郸。 李弘接了圣旨,正式成为大汉的大司马、大将军,位极人臣。 金尚接着依照圣旨的要求,请大将军立即派军队护送自己到兖州上任。 李弘面有难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