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一节 (第2/2页)
“我已经急奏朝廷,在冀州南部再建一个典农都尉府,负责安置冀州南部郡县的流民屯田。赵戬太忙,忙不过来,我看就不要麻烦他了,这事就交给你吧。你暂时代领魏郡太守,兼领典农都尉,立即到邺城上任。” 丁立捧着手上的文书,难以置信地看着李弘,心里激动不已。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他要以百倍千倍的努力来回报大将军的信任。想起自己以前对大将军的误解,丁立觉得非常愧疚。 “仲扶,你随镜明一块到邺城去。”李弘指着朱魭说道,“等朝廷正式任命文书下来了,屯田的事就主要由你负责。各府主要掾属,你们还是尽可能使用原来的官吏。我这里人太少,大家要多多cao劳了。” 众人躬身领命。 帐帘掀动,王当探进大半个身子,大声叫道:“大将军,铁骑集结完毕。” “走,快走……”李弘冲着他用力挥手道,“立即出发。” “大将军……”郑演喊了一声,欲言又止。李弘让他主持邯郸行辕事,等于把冀州军政全部交给他了。李弘的信任和重托,让他非常惶恐。 “隐川……”李弘转身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要想稳住冀州,我们还要打很多仗,大军的粮饷就靠你了。” 李弘看看众人,微微笑道:“我们都还年轻,有的是力气,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什么事都能干成。” 冀州,魏郡,内黄。 袁绍背着手,在大帐内走来走去,神情严峻。 他的手上,拿着一份书信,这是张邈派人送来的。张邈在书中告诉他,扬州刺史周乾病逝了。 周乾死得很突然,扬州府顿时乱了。而扬州供应给袁谭、高干大军的粮草辎重随之就断了。袁谭、高干立即要求张邈给他们供应大军的全部粮草,张随当即予以拒绝。 陈留郡因为紧靠京畿,在兖州的最西端,这两年一直没有遭到战火的荼毒,赋税和粮食尚能自保。自从董卓兵出潼关攻打关东开始,张邈在袁绍和朱俊的逼迫下,同时也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他开始向关东的北疆军提供一部分粮饷。然而,到了今年春,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袁绍被赶出了冀州,袁绍向他求援,要粮草辎重。其次,关西战火再起,朱俊和徐荣组织大军反击,洛阳方面的粮草辎重需求量暴增。张邈虽然只提供其中的一部分,但水涨船高,他也受不了了。现在扬州出事了,袁谭也向他要粮草辎重,张邈就无力支撑了。
“再急书孟卓催请粮草。”袁绍停下脚步,望着沮授说道,“我和他二十多年的交情,这点薄面他不会不给。” “大人,以我看,张大人的确有难处。”沮授说道,“现在供应给洛阳的粮草无论如何不能断。如果北疆军迫不得已撤回河东,任由北军攻入关东,占据洛阳,那我们将来攻占洛阳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以我看,还是让袁谭暂时停止攻击,请张大人暂时把粮草供应给我们。我们只要消灭了这股黄巾军,河内郡就能和河南尹,兖州的东郡、陈留郡连成一片。然后等到袁谭、刘表赶走袁术后,我们把洛阳团团围住,洛阳指日可下。” “但是,豫州战事一停,袁术就可以集中力量攻打刘表,刘表一败就无法形成前后夹攻之势,将来想把袁术赶出南阳就很难了,豫州的仗也有的打了。”郭图立即提出了反对。 “大人,以最快的速度派人南下出任扬州刺史,恢复扬州对袁谭大军的粮草供应。”审配指着地图说道,“目前安平国的张岐大人还在坚守城池,河间国和渤海郡还在公孙瓒手上,李弘不会在这个时候带着大军杀到内黄来。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围而不打,把黄巾军困死在黄泽。黄巾军粮草不济,趁早要崩溃,我们可以不战而胜。” 众人正在议论不休的时候,逢纪突然神色惊慌地跑了进来。 “大人,兖州刺史刘岱急报,青州黄巾军首领管承突然率军向济南国发起猛攻,校尉邹靖阵亡,济南王刘贇被杀。” 济南王刘贇在东平陵被围的时候,曾向刘岱、陶谦求援。 刘岱随即会合济北相鲍信、任城相郑遂、济阴太守吴资、山阳太守袁遗,集结三万大军向济南国攻击前进。徐州刺史陶谦因为青州黄巾军孙观部攻打东海郡,未能出兵救援。 袁绍、曹cao等人大惊失色,急忙围到地图前。 “不好,刘岱大人中计了。”曹cao突然面色大变,“快,急书刘岱大人,不要兵进济南,立即退守东平国一线。” 他一边喊着,一边飞一般冲出了大帐。兖州各郡大军如果全军覆没,兖州就成了黄巾军的天下。东郡一旦丢失,曹cao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袁绍、沮授、田丰等人面面相觑,一脸愁容。 “来不及了,兖州这几万大军算完了。”田丰沮丧叹道,“黄巾军越来越厉害了。” “打了几年仗,黄巾军早就不是一帮乌合之众了。”袁绍摇摇头,轻轻拍了一下案几,“我们都以为司马俱要过黄河,谁知道他竟然利用这个机会图谋兖州。此人一日不杀,中原一日不安。” 逢纪看看袁绍,愤怒地说道:“大人,明天我们就打于毒,把黑山黄巾军一口吞了。” “粮草不足……”沮授话没说完,逢纪就一掌拍到了案几上,“粮草不足就不能打仗了?难道你一天不吃饭,你就饿死了?” 快马急报。 “哪来的急报?”袁绍看到耿苞一路小跑而来,急忙问道。 “淳于琼大人急报,关东有变。” 袁绍心里一阵猛跳,立即打开书信。 “张邈,你欺人太甚。”袁绍不待看完书信,怒声吼道,“来人,给我杀了王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