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_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三) (第8/14页)

高祖

    1寸|

    曾祖--曾祖兄

    1寸|

    祖--祖兄--祖堂兄

    1寸|

    父--叔伯--堂叔伯--从叔伯

    1寸|

    自己--堂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

    1寸|

    子--侄--堂侄--从侄

    1寸|

    孙--兄孙--堂兄孙

    1寸|

    作者:溪山琴况2005-8-1220:16回复此发言

    72回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连载

    曾孙-兄曾孙

    1寸|

    玄孙

    这种方法在南北朝鲜至今仍在使用,我们在与他们交往时,常常可以听到他们直接用寸数来表示亲属关系。几年前,韩国岭南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东北找到了他的一位失散多年的亲戚,回到北京后,他激动地告诉笔者:‘他是我的五寸叔父!‘五寸叔父是堂叔父,关系很近,所以他特别高兴。

    二、上杀、下杀、旁杀:丧服等差的确立

    如果凡是占一点亲的人死了都要服丧,则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服丧,这就很难有正常的生活,社会也就没法发展。因此,古人将服丧的范围限制在九族之内。

    但是,九族之内的亲疏关系有很大差别。父、已、子三代最亲,而无论向上、向下还是向旁系,亲情关系都是越来越疏远,自己与祖父、孙子不仅在血缘上隔了一层,而且相处的时间一般也比父、子少,彼此的情感自然会递衰。与曾祖、高祖就更是如此了,甚至可能从未见过面,只是听父祖说起,情感自然会再度递衰。这种递衰的现象礼书称为‘减杀‘,‘杀‘(shai)是减少、减损的意思。

    如前所述,礼的表现形式是与人的内心情感相一致的。在如此亲疏不同、恩情不一的家族中,自然不可能用同一种丧服。古人根据家族内亲情‘减杀‘的原则,制订了与之相对应的五种等次的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直系向上,亲情逐代减杀,丧服的等级也由重到轻地下降,称为‘上杀‘,例如,为父亲服斩衰,为祖父母服不杖期,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服齐衰三月。

    直系向下,亲情也逐代减杀,丧服的等级也由重到轻地下降,称为‘下杀‘,例如,父亲为嫡长子服斩衰,为嫡孙服不杖期,为曾孙、玄孙服缌麻。

    同样,亲情向旁系亲属的减杀,称为‘旁杀‘,如为亲兄弟服齐衰不杖期,为从父兄弟服大功,为从祖兄弟服小功,为族兄弟服缌麻。

    不同的亲属关系服不同的丧服,《礼论》说是‘称情而立文‘,是与不同的情感相适应的。上杀、下杀、旁杀的结果,函盖了人一生中所有的亲属,所以《礼记丧服小记》说‘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

    五等丧服的范围,包括了高、曾、祖、父四代以内的所有亲属,最轻的丧服是缌麻,所以《礼记大传》说:‘四世而缌,服之穷也。‘因此民间往往用‘五服‘来指代家族关系,用是否出了五服来衡量彼此是否属于同一个家族。那么,出了五服的远亲有丧事时,又应该如何处理呢?《大传》说有两条原则,一是‘五世袒免‘,就是说,五世之亲有丧事,不必为之服丧,只要在入殓、出殡时左袒、著免(wen,‘著免‘是在头上结一条一寸宽的丧带)就可以了;二是‘六世,亲属竭矣‘,到了六世,尽管彼此的先祖有亲缘关系,但亲属关系就此斩断,即使对方有丧事,也可以不作任何表示。可见,‘五世袒免‘是一种过渡性的丧饰。

    三、五等丧服的十一小类

    五等丧服,由重到轻依次为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缌(si)麻,五服之内又有细分,一共有十一种服丧的情况,其名目和服丧对象大略如下。

    斩衰是五等丧服中最重的一等。

    1、斩衰三年。斩衰《礼记丧服四制》说:‘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服斩衰的对象最少,在本宗内只限于子女为父亲、妻子为丈夫、父亲为嫡长子等少数几种情况。

    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丧等,根据亲疏的不同,有用杖(丧杖)与不用杖的区别,丧期也有长短,总共有四种情况:

    2、齐衰三年。父卒为母,母为长子服。《丧服四制》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

    子女对于父亲、母亲的恩爱是相同的,但在丧服上却有所不同,主要是出于‘家无二尊‘的考虑,实际上是为了突出父系的主体性。

    3、齐衰杖期。父在为母、夫为妻服;丧服与齐衰三年全同,但丧期为期年(一年)。

    4、齐衰不杖期。为祖父母,世、叔父母,兄弟等服之;与以上两种丧服的主要差别是

    不杖。

    5、齐衰三月。为曾祖父母等服之,庶人为国君也用此服。

    大功

    6、大功九月、七月。为从父兄弟、丈夫的祖父母等服之。

    作者:溪山琴况2005-8-1220:16回复此发言

    73回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连载

    7、大功殇九月、七月。此服主要是为殇者而服。为子、女的长殇、中殇;兄弟之长殇、

    中殇等服之。

    (8)繐衰是一种特殊的丧服,诸侯之臣为天子服之。

    小功

    9、小功殇五月。为叔父之下殇、兄弟之下殇等服之。

    10、小功五月。为从祖祖父母,从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服之。

    缌麻

    11、缌麻三月。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妻之父母、舅、甥、婿等外亲服之。

    五服与九族以及外亲、妻亲(外亲和妻亲详见第六节)的关系非常复杂,因此,古人每每画为图表,以便查阅、记诵。长沙马王堆帛书中已经出现‘丧服图‘。在敦煌文书中也发现了依据唐代丧服制度而作的‘丧服图‘,但分为三图,比较复杂。现在我们将先秦时期的丧服关系简略列如下表。

    高祖父母

    (齐衰三月)

    族曾祖父母

    (缌麻)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

    族祖父母

    (缌麻)从祖

    祖父母

    (小功)祖父母

    (不杖期)

    外祖父母、

    从母(小功)

    族父母

    (缌麻)从祖父母

    (小功)世父母、叔父母

    (不杖期)父

    (斩衰三年)母:

    父卒则为母(齐衰三年);

    父在为母(杖期)从母昆弟、

    舅、舅之子、

    甥、(缌麻)

    族昆弟

    (缌麻)从祖昆弟

    (小功)

    从父昆弟

    (大功)昆弟

    (不杖期)

    己妻

    (杖期)妻之父母、(小功)

    族昆弟之子

    (缌麻)从父昆弟之子

    (大功)昆弟之子

    (不杖期)子:

    长子(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