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_中国古代军队的指挥与调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中国古代军队的指挥与调遣 (第3/3页)

正五品下;副手为果毅都尉,从五品下至从六品下;下设别将,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长史,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下属有校尉、旅帅、队正等低级军官。

    这些是平时的武官,战时以亲王担任总指挥的称元帅,在战区内统管文武官员的,称总管。边境军区设置“节度使”,因为“受命之日,赐之旌节(代表皇帝的信物)”,得以有军事指挥的专断权力。下有大使、副使、判官等属官,指挥驻军。原来是由文臣担任的,在唐玄宗统治的后期逐步改为由武将专任。安史之乱后内地也普遍设置节度使,成为一种高级武官的职称。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正式级别。其级别要看节度使所挂的其他官职,比如早期节度使往往挂有尚书衔,那就是级别最高的官员了。后期的节度使有的挂中央军12卫大将军衔,有的挂太尉、或“中书门下同平章事”的宰相头衔,级别相当混乱。

    出于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武夫****的历史教训,宋朝统治者有意实行“以文压武”的政策,总的来说武官的实际级别大大降低。另外又实行“官”、“职”分离的制度,使得武官的级别与所任军职并没有必然联系。最高级别的武官仍然是“太尉”,但只有从二品,而且只是个荣誉称号,无论文武都可以封授。同时保留了前朝的种种将军、校尉名号,但只是作为武官的“赠典”,只有荣誉称号的意义,甚至有的号为“大将”,实际上只是个没有品级的官。

    武官的级别以“某某使”(北宋后期改为某某大夫)来表示品级,如传统的称号:节度使(从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观察使(正五品)、以及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均从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创的内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馆使(正六品)等等,低级军官为“某某副使”。到北宋末将高级武官改为带有“武”字系列的“某某大夫”,低级军官改为“某某郎”。但都是虚衔,仅仅表示俸禄数额。

    真正的最高军职为朝廷“三衙”长官,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的“都指挥使”,往往只挂有个四、五品的官衔。而且明确文官可以管辖武官,而武官绝不得管辖文官。在品级比自己高的文官面前,武官只好俯首听命。

    辽、西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一般都在沿用中原皇朝种种武官名号同时,保持本部族的特色。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沿用了唐宋以来的都点检、都指挥使、种种将军名号,明确殿前都点检为正三品,都指挥使为从三品,以下的左、右卫将军等等各有品级.在各要害地设置统管军民的总管,正三品;或设军镇,设节度使,从三品。而部族军队则仍然以猛安、谋克来指挥。

    元代最高军事统帅机构枢密院大多由武官来担任枢密使、副使,可以称之为最高级别武官,为从一品。指挥朝廷各卫的都指挥使、以及各地的蒙古军“万户”、都指挥使都为正三品,“千户”为正五品,“百户”为正七品。同时也沿袭前代将军、校尉之类的名号,作为武散官给武官加衔。

    明朝以武立国,但接受宋代教训,没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级别,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明确规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设置最高军事机构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朝廷各卫的指挥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军事长官都指挥使为正二品,要高于本省的行政长官布政使(从二品)。地方各卫的指挥使也是三品官,千户所的千户为正五品,百户所的百户为正六品,都远高于知县(正七品)。小说《金瓶梅》中恶霸西门庆后来弄到一个“千户”的军衔,县官见了他也要敬礼。这样明代成为历史上武官级别最高的朝代之一。

    不过和历代一样,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后就运转不灵,朝廷陆续在各地设置“总兵”作为某一部队的总指挥,以下也不再按照原来的序列任命军官,而是另行委派参将、游击、守备等中级军官作为基层部队的指挥官。另行委派千总、把总之类名目的军官来组织指挥小部队。而在这些武官之上具有战区指挥权的却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担任的“提督”、“总督”、“经略”。

    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军官序列相当高,各旗都统为从一品,各地驻防八旗的将军也是从一品(原为正一品,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具有指挥某城八旗全权的副都统,为正二品。以下有总管(正三品)、副总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参领和协领(从三品)。绿营兵军官序列则沿袭明末惯例,以提督(从一品)为最高级别军官,以下为总兵(正二品),副将(正三品),以及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等级别军官,基层军官“千总”(从六品),“把总”(正七品),级别也很高。

    总的来说武官的级别与明代相当,但是比较注意协调与文官序列的地方行政官员的级别关系,一般尽量做到平级。也和明代一样,清朝统治者一般尽量避免委派武官为一个大的战区的指挥官,而是习惯于从朝廷派出文官来指挥战区或军区。

    清初已形成惯例,几个省组成的大军区由挂朝廷右都御史衔的总督(从一品)来指挥,省军区则由挂朝廷兵部右侍郎衔的巡抚(正二品)来指挥。理论上而言,总督与提督平级,巡抚与总兵平级,但实际上这些武官见了总督、巡抚都要下跪行参见礼。即使在地方也是如此,把总见平级的知县,也不可平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