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与《白虎通义》 (第3/4页)
书·王劭传》)他是利用谶纬来表示天命所归,应运该作皇帝。可是当他的政权稍加巩固,就在开皇十二年(593年)下令“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高祖纪上》)“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隋书·经籍志》) 自汉以后,屡经乱离。谶纬魏晋以来,历代禁毁,丧失甚多。东晋元帝时,散骑常侍戴邈上表就说:“图谶无复孑遗于世。”(《宋书·礼志一》)又经南北朝隋朝的禁毁,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仅存十二部九十二卷。唐朝也禁止私家收藏图谶,并悬为禁令,著于法律,唐高宗时制定的《唐律疏义》规定私家不得藏有“天文、图书、谶书、兵书”,“违者徒二年”(卷9《职制》律)。疏议解释说:“图书者,河出图、洛出书是也。谶书者,先代圣贤所记,未来征祥之书。”可见对于河洛图谶是禁止的。但《唐律》规定“其纬候及《论语谶》不在禁限”。纬候指《七经纬》和《尚书·中候》,正因为有这一区别,所以经纬及《论语谶》才可以部分保存下来。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又重申“谶纬不经,蠹深于疑众,盖有国之禁,非私家所藏”。命令天下各州府查禁,“敕到十日内送官,本处长吏集众焚毁。”(《旧唐书·代宗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诏:“民间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纳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宋史·真宗纪》)欧阳修《乞校正九经札子》谏议“悉取九经之疏,删去谶纬之文。”当时虽未见实行,但后来魏了翁撰《九经要义》则尽删谶纬之文。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禁“阴阳图谶等书”。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重申“私藏天文图谶”的禁令,“有私习收匿者罪之”(《元史·世祖纪》)。明洪武六年(1373年)赵俶“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明史·赵俶传》)。这是从魏晋到元明一千多年历代禁绝谶纬的概况。总的来说,自隋炀帝发使四出搜缴谶纬以后,谶纬已大量散失。唐以后幸存下来的多属零篇断简。谶纬到现在还能残存下来,(1)由于《唐律》明确规定《七经纬》及《论语谶》不在收缴之内,所以其余杂谶均已亡扶,而这几种尚可幸免。残存下来,这对以后禁谶颇有影响。如保存于《五经正义》、《文迭注》、《开元占经》以及各种类书中的谶纬均藉此得以幸存。(2)历代禁谶纬大都是指民间私藏的,而对皇家秘书不在此限。部分谶纬赖以流传,如清修《四库全书》就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易纬》等书。但皇家图书馆的藏书由于战乱,天灾人祸,改朝换代损失很大,存十一于千百就很幸运,流传到现在的,自然不会大多 三、《白虎通义》与谶纬 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召集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东汉立十四博士,《易》则施、孟、梁丘、京氏,《书》则欧阳,小夏侯三家,《诗》则鲁、齐、韩三家,《礼》则大小戴,《春秋》则《公羊》严、颜二家。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各家都有繁琐的章句,多者达数十、百万言。白虎观会议就是一次统一经义经说的会议。由汉章帝亲自裁决,做出结论。又命令班固将会议结论加以编辑,统一整理为《白虎通义》。《白虎通义》是皇帝钦定的经学教科书,在汉代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白虎通义》以今文经学为主,但亦兼采古文经说,其中大量征引谶纬,因为谶纬在当时被尊为“秘经”、“内学”,认为是孔子的心传,微言大义所在,是儒学的精髓。所以说,谶纬里吸取了大量的今文经说,而《白虎通》里则吸取了大量的谶纬神学。 “天”是《白虎通义》里最高的神,他是具有意志及无上权威的“上帝”。故又称“皇天上帝”。(《白虎通义·三军篇》)他能作威作福,谴告惩戒君主。《白虎通义·灾变》篇说: 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援神契》曰:“行有点缺,气逆于天,情感变出,以戒人也”……《乐稽耀嘉》曰:“禹将受位,天意大变,迅风靡木,雷雨昼冥。” 谶纬中的“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故引《孝经·援神契》为证。“天”是有意志的,称为“天意”,所以引《乐纬·稽耀嘉》为证。但是如果君主顺承天意,使阴阳和谐,万物有序,那么“天”(上帝)也会降符端以示嘉奖。《白虎通义·封禅篇》说: 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英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八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乌下。 这些都是根据谶纬,《孝经·援神契》说:“王者德至于天则斗极明,甘露降。德至于地,嘉禾生,蓂英起,秬鬯出。德至草木则朱草生。德至八表则景星见。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鹿见,白乌下。”《白虎通》的文字完全相同,只是未标名引《援神契》而已。 《白虎通义》与纬书一样,以“天”(上帝)是至高无上,统理一切的。人间的帝王就是“天”的儿子,《白虎通义》说:“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爵篇》)这也是本于纬书,《周易·乾凿度上》云:“天子者继天理物,改正统一,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养万民,至尊之号也。”《春秋·感精符》也说:“人主……父天母地,兄日姊月。”(《后汉书·李固传》注引)关于天地万物的生成,《白虎通义》也吸取了《易纬》之说。《白虎遁义·天地篇》说: 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为二光,号者为五行。……故《乾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白虎通义》根据《易纬·乾凿度》来讲夭地生成论,认为先有“太初”,这是气之始,然后有“太始”、“太素”。《白虎通义》同纬书一样,虽然也讲了不少“气”、“元气”,但在谶纬和《白虎通义》的哲学体系里“元气”或“气”都不是第一性的,而是由具有人格神的“天”、“地”所派生。“太素”为“质”之始,“太素”以前还有虚无寂寞的“太初”、“太始”两个阶段,《白虎通义》与《乾凿度》都是讲的由无生有的唯心主义体系。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发展而为谶纬神学,一直到《自虎通义》的哲学体系正是一脉相承的。
“人”是受天命而生的,《白虎通义》说:“天命己使生也。”(《寿命》)但具体构成人的则是阴阳五行之气。《白虎通义》根据纬书之说认为人的性情是受阴阳之气所决定的。《白虎通义·憎性篇》说: 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故《钩命决》曰: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这说明人是由阴阳之气所构成。因为人的性情也来源于阴阳二气。性本子阳气,阳气温热和煦,流转运行,所以“性”主于仁爱亲和。“情”本于阴气,阴气寒冷凝聚,故“情”表现为贪欲敛财,以下引《钩命决》为证,宋均注说:“阳气主于流运,故仁;阴气主于积聚,故贪也。”“性阳情阴,《孝经·援神契》也是这样讲的,《援神契》云:“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使。情生于阴,以计念;性生于阳,以理契。”(《太平御览》卷886引《白虎通义·性情篇》说:“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