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青梅煮酒 董卓进京述论 (第6/6页)
曹魏代汉奠定了基础。 最后附带指出,董卓代表凉州及西北边郡武人集团的利益,而在他执政期间,尤其是迁都关中之后,整个武人阶层的政治、社会地位,都有显着的提高。曹cao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群雄逐鹿中原。在曹氏政权之下,武人阶层仍得以长盛不衰。此事影响所及,魏晋之际的大族名士,为获得政治上的发达,及维持家族的显贵地位,亦纷纷担任武职,追求军功,“儒家豪族”呈现令人瞩目的武人化倾向。司马氏灭蜀之役,邓艾、钟会二士争功。邓艾是寒族武人,钟会则为大族名士。至于河内司马懿,虽以文学起家,却又长年征战,凭借军功营作家门,最终取得代魏的资本,更是“儒家豪族”武人化的典型例证。 ------------------------ 注释: 〔1〕 据《后汉书董卓传》,董卓欲行废立,卢植表示异议,遂有此言。 〔2〕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所载袁绍之语。 〔3〕 《后汉书董卓传》谓卓“集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集解》引王补曰:“此卓矫董太后策也。”其时董太后已死数月,且《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所载策文,又有“永乐太后(即董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之语,故为董卓所胁之太后,只能是何太后,而不是董太后。王说有误。 〔4〕 太后临朝居南宫,永安宫位于北宫的东北,靠近上东门处。参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论》二“东汉的都城(雒阳)”。 〔5〕〔6〕 ******:《士与中国文化》六、七。 〔7〕 见《后汉书皇甫嵩传》、《三国志贾诩传》注引《九州春秋》。 〔8〕 见《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九州春秋》。 〔9〕〔12〕 唐长儒:《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10〕 《后汉书皇甫嵩传》皇甫嵩语。 〔11〕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曹cao语。 〔13〕 《后汉书窦武传》:武“召会北军五校士数千人”,与宦官王甫之兵对峙阙下。而“营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军稍稍归甫。”窦武本人最终也被迫自杀。 〔14〕 《三国志董卓传》。 〔15〕 见《三国志皇甫嵩传》。 〔16〕 《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征嵩为城门校尉。长史梁衍劝嵩以所率三万精兵,迎接献帝,征讨董卓。“嵩不从,遂就征”。 〔17〕 《通鉴》卷六八建安二十四年“臣光曰”。 〔18〕 《后汉书》、《三国志》董卓传。又裴松之引《英雄记》云:“卓欲震威,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京师震动”。 〔19〕 《后汉书郑泰传》泰谓董卓“讨灭宦竖”云云,似为溢美之辞。但同书《董卓传》载梁衍劝说皇甫嵩与袁绍夹击董卓,复谓“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于国”,乃是来自敌对一方的声音,可信程度颇高。据知世人已将袁绍等人“讨灭宦竖”之功,一并归在董氏名下。 〔20〕 《后汉书董卓传》:“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21〕 见邢义田《“秦胡”小议─读新出居延汉简札记》。 〔22〕 《御览》卷六九九引《风俗通义》。 〔23〕 蔡琰:《悲愤诗》。此诗真伪,史家历来有争论。今从郭沫若说,见郭氏《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24〕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李傕,北地人。” 〔25〕 《三国志董卓传》谓牛辅有“素所厚友胡赤儿等五六人”,据《后汉书董卓传》注引《献帝纪》,“友胡”应为“支胡”之讹。 〔26〕 参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卷第十一章。 〔27〕 《后汉书何进传》:“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 〔28〕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后汉书董卓传》文略同。 〔29〕〔48〕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一篇。 〔30〕 见《后汉书》灵帝纪、董卓传,及献帝纪注引薛莹《后汉书》。 〔31〕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诸将“众各数万”;《三国志武帝纪》:张邈诸军“兵十余万。” 〔32〕〔47〕 《后汉书董卓传》。 〔33〕 《后汉书》、《三国志》董卓传。 〔34〕 参见《后汉书》、《三国志》王允等人本传。 〔35〕 《后汉书袁绍传》:“桥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 〔36〕 见《后汉书袁绍传》。 〔37〕 《通鉴》卷五九中平六年八月胡注。 〔38〕 《续汉书舆服志》:“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剑拆华蚤,黑櫅文,画轓文輈,金涂五末。皇子为王,锡以乘之,故曰王青盖车。” 〔39〕 《后汉书蔡邕传》:邕谓董卓曰:“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可知西京士大夫对此,普遍是不满的。 〔40〕 《三国志》、《后汉书》董卓传及杭世骏引《虞荔鼎录》。 〔41〕 《通鉴》卷六○初平六年胡注曰:“三台:尚书台、御史台、符节台也。《晋书》曰:《汉官》: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是为三台。”我认为“三台”在此似指三台之率,即尚书令、御史中丞、谒者仆射。尚书令职掌,据《汉旧仪》作“主赞奏,封下书。”可知其本应直接面见皇帝,上传下达。董卓召呼尚书令诸官诣太师府启事,以天子地位自居,无疑是对皇权的僭越行为。 〔42〕 事具《后汉书王允传》。 〔43〕 《通鉴》卷六六建安十七年“臣光曰”。 〔44〕 《读通鉴论》卷九“献帝”之一。 〔45〕 说详《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第六章。 〔46〕 《续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风俗通义》。 〔49〕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荀彧别传》,荀彧曾与曹cao反覆讨论名教的问题。荀彧不懈鼓吹礼学教化,固由“儒家豪族”之家世背景使然。而曹cao当戎马倥偬、立功立事之际,于立德立言亦未敢忘怀。他仰慕虞舜之“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光武之“投戈讲艺,息马论道”,醉心于“王道两济”的境界,与董卓乃至其他“非儒家的寒族”,又是有天壤之别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