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4章 九原之争第一弹(三) (第2/3页)
马谡是同一种人吗?只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却不能做独当一面的统帅?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确需要好生的观察一番。 刘阚正在思考的时候,却听到门口脚步声响起,车宁挑帘,走了进来。 “君侯,季布已经出发了!” “哦?” 刘阚抬起头来,轻声问道:“老车,朐衍城中的状况,现在如何?” “萧先生已经全盘接掌,正有条不紊的安排百姓入住。 百姓们也很平静,没有出现什么混乱……另外,曹先生已开始清点库府,差不多明日可清点完毕。 君侯,那朐衍长和乌廷威被关进了大牢,但不知如何处置?” “让乐叔先把守备役卒安顿妥当,且暂为朐衍尉。” 刘阚没有立刻回答车宁的问题,而是率先解决了乐叔的安排。 毕竟,人家拿下了朐衍城,若是不闻不问,岂不是冷了人家的心。朐衍尉这个职务,一方面可以掌兵,另一方面也算是限制了乐叔的权限,却不会让他感到不快,甚至还会很高兴。 因为,刘阚手中,如今实打实的县城,也只有朐衍一座而已。 “老车,三千骑军,可准备妥当?” “都已经准备好了,只是……” “只是什么?” “大公子吵闹着一起去,说是要为小公子报仇。” 刘阚家中的人呢,称呼有点复杂。 按道理说,公子这个称呼,一般指的是刘秦;大多数人称呼刘巨的时候,要恭敬的唤句‘大爷’或者‘大老爷’。可车宁一把年纪了,论名声,车宁成名的时候,刘巨还是个小孩子。 让车宁叫刘巨‘大爷’? 肯定不合适……就这一点来说,阚夫人是坚决不赞同。 于是,车宁就称刘巨为‘大公子’,而刘秦呢,则叫‘小公子’。至于将来刘阚再有了儿子……到时候再说吧。反正,现在的‘大公子’,特指的就是刘巨。刘阚的脑袋,有点疼了。 “大哥这是凑什么热闹?他又不会骑马?” 车宁说:“老夫人也说,君侯数百里奔袭,要大公子跟随。 其实,大公子也不是不会骑马,只是骑术不算他精湛……不过君侯也不用担心,马配双镫,大公子应该没问题。了不起,多配两匹马,中间可以换乘,想来耽搁不得君侯的事情吧。” “我大哥,威胁你了?” 车宁老脸顿时一红。 威胁嘛,倒也谈不上。只是认赌服输而已…… 刚加入刘阚的队伍时,车宁听人说,这支人马当中,武艺最高,杀伤力最强的人,并非刘阚,而是那楼仓三熊之一的巨熊刘巨。灌婴甚至说,车宁武艺虽然不差,但排除了刘阚之外的话,最多也就是排在第三位。这还没有算上骊丘那厮,若论技击之道,骊丘可排前三。 剩下的两个,一个是刘巨,还有一个就是在巴蜀的刘信。 别看车宁年纪大了,可这争强好胜之心,却丝毫没有减弱。刘阚的武艺,在十年前他领教过。 十年前,车宁和刘阚在伯仲之间。 但十年之后,车宁很清楚,老不以筋骨为能,真拼起来,他不是刘阚的对手。 可这并不代表,他会认可刘巨。于是在铜鞮驻扎的某个清晨,车宁在灌婴等人的挑拨下,找到了风雨无阻,每天都要练功的刘巨。结果,他只接下了刘巨六棒子,就不得不弃械认输。 其后,还被刘巨逼着签下了城下之盟……否则刘巨就要宣扬他的战绩。 车宁也是个要脸面的人,成名那么多年,如果传扬出去连刘巨十击都没能挡住,岂不丢人? 这次刘秦受伤,更有可能将来,一只手臂可能废掉。 刘巨焉能不怒? 不过刘巨也知道,刘阚未必会同意他参战,毕竟他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家里人。别看刘巨鲁直,却也不算傻。他没有直接找刘阚求战,而是找到了车宁,让车宁前去为他说项一番。 所谓性命有价,信诺无价,车宁就过来了。 看车宁期期艾艾的样子,刘阚嘿嘿的笑了起来。 刘巨和车宁的事情,他也清楚。 “既然如此,你告诉我大哥,一个时辰后出发,我可不会等他。” 车宁长出了一口气,连忙拱手答应,转身要出去。可刘阚却喊住了他,“老车,我大哥随我出征,家里却不能没有个人看着。既然他要去,那你就留下吧……我一家老小,就拜托你了!” “啊?” 车宁闻听,有懊恼,有感激,还有一丝不甘。 他也想去大杀四方,但同样也知道,自己年纪大了,真的不适合长途奔袭。刘阚这是给他留着面子呢;而另一方面,刘阚把一家老小托付给他保护,这又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重视? 深吸一口气,车宁再次拱手应命。 “乌廷威先留下吧!” 刘阚突然道:“想当年,乌氏倮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收留我,保护我……这份恩情……若非是迫不得已,我真不想和他撕破脸。先留下那乌廷威吧,一切待我从五原回来,再做计较。” “喏!” “至于朐衍长……” 刘阚笑了笑,“我今出征,欲拔头筹,正需一人祭旗。反正留着也是浪费粮食,且拿他祭旗!” 语气很是柔和。 但在这种轻描淡写之中,已流露出一种上位者的果决之气。 车宁神色一肃,躬身应道:“喏!” 如今的刘阚,再也不是那个十年前,出现在宋子城,向他请求燕酒秘方的贩酒小儿了。十年,让他已成为了一个杀伐一方的诸侯!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 来自北方的朔风,罡烈而凶猛,掠过一望无际的平原,卷起了满天的雪花。分不清楚,那些是天上来,哪些是风卷起。天地一色,被暴雪所覆盖,整个世界,都显得混混然,不甚清晰。 乌氏倮坐在火塘边上,手捧着一卷书,有点心不在焉。 “乌信啊,应元走了几天了?” “启禀老爷,大少爷这才走了四天。” “那差不多应该到阳山了吧……” “算算日子的话,应该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