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章 烽火江南 (第1/2页)
成章曰:马林义北线破敌,王显和阵前藏私 这些事情,与那个新到来的钦差赵墨源有关吗? 孟南醒陷入了沉思。他到杭州的三年时间里,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京都的关注,朝廷的风吹草动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虽说与赵墨源从未谋面,素不相识,但赵墨源春闱夺魁、状元及第乃至圣上赐婚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个年轻人,因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番赵墨源来到杭州,统兵剿匪,更加验证了他此前的猜测,这个人确实是羽翼渐丰,如鱼得水,眼下已经获得了圣上和太后的充分信任。 这样的人,他很欣赏,很钦佩,当然也就更加关注。因为这样的人,既可以是自己政治上最得力的伙伴,也可能是最棘手最危险的对手。赵墨源是敌是友,他不能妄下结论,必须详加观察,仔细辨别,这样方能决定下一步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如若成为朋友,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一个是京都朝中的股肱栋梁,一个是富庶江南的经济财阀,当今的天下,认真想来,岂不就是二人的天下? 如果不幸彼此成为敌人,那事情就变得复杂微妙,或者说凶险起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他孟南醒自然不会主动去招惹赵墨源,但是,他不能保证对方也会这样做,一个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年轻人,眼中会有他这个阉宦之人吗?他无法肯定,他需要从对方的一举一动中找寻蛛丝马迹,再做出最后的正确的判断。 在确认这一点之前,他会防备赵墨源,这是他历经多年宫闱争斗养成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久经磨砺后形成的性格使然。他不会掉以轻心,轻易就放松警惕,谁知道对方是不是有目的而来,刻意与自己做对呢? 楼外楼的一幕让他领教了对方的非凡能耐。 手下向他报告,赵墨源到杭州后,并未有太大的动静,与路府的官员之间极少走动,没有拉帮结派的嫌疑,对剿匪一事似乎也不上心,都交给了皇甫洛办理,所以的一切都风平浪静,平平常常,唯一奇怪或者说有些出格的是,他去过灵隐寺进香,还进出过几回西湖岸边的风月场所得月楼。 看这个情形,赵墨源应该是个胸无大志之人,孟南醒心想,酒宴豪饮,郊游探幽,寻花问柳,这种事情但凡有点上进心的官员都不会去做,赵墨源如果真是此类人,倒并不可怕,很好敷衍。 但是,为什么他到杭州没多久,这两浙路属下的州府就频频发生这些耸人听闻的案件呢?而且这些案件几乎是突然在同一时间里发生,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的疑点。 从谢轩的嘴里想要探出点什么情况很难,这个看上去唯唯诺诺的人,嘴巴太紧,对自己也向来是若即若离,防备甚严。好在这几年,在各地州府中,自己大多已经有了可靠的耳目。赵墨源如果与这些案件有联系,假以时日,一定能探查出来…… 也许,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孟南醒自言自语地说道。 ………… 墨源的心事回到剿杀方乐的红旗军上来,是因为鲁西黄在宁国府的一场意外的惨败。 按照皇甫洛的部署安排,宁国府的北路禁军原本是作为东线进攻的策应,它的作用完全是为了形成一种压力,吸引红旗军的注意力。这其中的原因,宁国府到歙州的路程较远,中间要经过的关隘很多,步步为营,一关一关地争夺直到打到歙州城下,耗时费力自不必说,而一旦宁国、宣州等府被禁军攻占下来,歙州城内的方乐等人必然会成为惊弓之鸟,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退往西南部深山密林,再要将其一网打尽就几无可能。所以,皇甫洛交给鲁西黄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牵制红旗军的兵力,从而减少东线攻击的阻力。 在这样的战略之下,鲁西黄率领的禁军不但人数少,装备落后,战斗力不强,甚至粮草给养和后勤补充也都变得捉襟见肘,时有时断。三万人马驻扎在宁国府城河沥溪镇外,看似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其实无非是虚张声势,并没有做好打下宁国府城的准备。 可就是这样的队伍,相对更加不堪的红旗军来说,依然还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劲敌。原因很简单,北线的红旗军空有六七万人马,但从军事素养和兵器配备来讲,完全就不能算是禁军的对手,称之为一群乌合之众也不为过。 鲁西黄和手下将领,对红旗军的藐视和轻敌可想而知。 这样一支农民组成的队伍,谁也没有想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