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筹谋 (第2/2页)
流的名将,甚至二流将军都有可能不是,但是三流的猛将还是可以胜任的,因为就凭邹侠八尺的魁梧身材,冲锋陷阵完全不是问题。 甚至统领骑兵之时,都可以作为一柄尖刀,在大战之时猛冲敌阵,撕裂敌方阵线。 有时候,名将、大将的作用,都可能比不上这类型的猛将。 “猛将兄?”赵世平心情大好,甚至都有了闲暇戏谑的想到。 这个时候,麾下文臣之流有陈明吉、向博文;武将之流有邹侠,罗少文勉强也算一个,可以说,日后的班底已经有了雏形,羽翼渐丰! 三人中,只剩赵德没有拜会。此刻,一行人离了邹侠的家中,立即就在陈明吉的引领下赶往赵德家中。 与拜会诚邀向博文、邹侠两人的情况不同的是,赵世平面见赵德,说出想要邀请他出山相助之后,赵德竟然是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以至于赵世平一路上想好的说服说辞,竟然没有了用武之地,不由得大是愕然。 而见到赵世平露出愕然的神色,赵德也给出了解释。 “不才向来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任何见不惯的事都要说上一句,说不得就和人起了争执,让人下不了台。这样的性子,是众所周知的,而大人在明知道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前来诚邀我出山,哪里还有拒绝的理由?”赵德他说道。 赵世平有些啼笑皆非之感,但却不得不承认,这赵德还真是个非常直的人,也是心直口快之人,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着,半点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这样的性子,有时候的确惹人嫌恶,特别是上下尊卑森严林立的封建时代,上位者一般都很难容忍这样的下属。
地球上,唐太宗容忍了一个魏征,虽然是美谈,但也是千古一谈,因为无论是往前的历史,还是往后的历史,魏征这样的人基本上是绝迹了。 而且这个千古一谈,最后的结局也是惹人讥笑的,因为魏征一死,后世大吹特吹的千古明君唐太宗,不久之后就把魏征的墓给刨了! 赵德说出这样一番话,足以说明他是有着自知之明的,早就不存投奔明主的心思。 赵世平能来邀请他出山,应该是出乎了赵德的预料,也引起了赵德的一丝兴趣。就因为这样,赵德这才能爽快答应的。 说实话,赵世平也不喜欢赵德这样人,说话太直,很容易就伤到人。只不过,穿越之前,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伤人的话没有听过?什么上位者必备素质的书籍没有看过? 只要赵德有才干,能帮到他,容忍他嘴臭的毛病,根本就不成问题。 到了此刻,陈明吉口中的三人就此全被赵世平给请了出山,算是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也是时候考虑义兵的事情了。 三人中,赵世平属意邹侠担任三千义兵中的一大统领,只等朝廷,或者应该说徐州刺史,准许他起义兵的条文一发下,就立即举荐邹侠成为“都指挥使”。 这个武职,在太平时期可能很值钱,但在如今的乱世,只要保举人有权力,被保举人有点本事,一般都能弄下来。 赵德性情刚烈,眼里容不得沙子,赵世平属意他成为义兵的军需官,主管后勤粮草的问题。相信在赵德的眼皮子底下,将会很少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发生。 向博文长于政务文书工作,性格稳重,赵世平则属意安排他在怀宁县内任事,在出征之后代管怀宁县,稳固这个大后方。 至于原先想着的让陈明吉留任,只是实在没人情况下的不得已之举。陈明吉的才干,从他在鳌山练兵之时,怀宁县一切都在陈明吉的管理下井井有条就可以看出,不仅仅只是一个县,应该是一个郡,甚至于一个州都未必不可。 如今有了向博文的加入,陈明吉就可以解放出来,随他出征,在军中帮他出谋划策! 回县衙的途中,赵世平一直都在心里思索着,渐渐的有了大概的轮廓。 起义兵镇压白巾军,是他必须要去做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但是,赵世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起义兵镇压白巾军的这个时间,居然会是如此之晚,他一等就足足等了三个月! 而他关于起义兵的折子,呈上去后,朝廷的批文以及刺史府的批文,都没有下发。 直到两个月后,也就是大周三四八年的九月份,中秋时候,朝廷的批文这才下发。与此同时,有关于匈奴大军入侵的消息,这时才有了一份准确而详尽的报告送到了他的案头。 匈奴人退兵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