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袁术的末路(一) (第2/2页)
空曹‘cao’,每个人都掌握着至少一个半州的大权,但是袁术却公然称帝,而袁绍、曹‘cao’却没有那么做,可见,手中权力的大小,不是促涨野心的关键,关键的,是手握重权的人,有没有一颗公正的心。以刘协对敖烈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敖烈的心是公正的,给他再大的权力。他也不会造反,不会把自己的权力架空,前提是,只要刘协自己不作出有违天和的事情,不作出伤害天下百姓的事情,敖烈就一定会坚定不移的站在自己这一边。 而且,刘协还清楚的知道,虽然现在只有袁术一个人僭越称帝,但并不代表其他的人就没有这样的‘欲’望,普天之下的所有诸侯中。手握重兵的不在少数。别看刘协是大汉的天子。但是论起手中的兵权,他刘协的实力,也只能敬陪末座而已,难保以后没有第二个、第三个袁术站出来自立为天子。远的不说。和袁术同样出身袁家的袁绍,就不是一个好东西,一脉相承的人,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袁术都可以称帝,袁绍为什么不能? 为了制约袁绍等野心勃勃之人,刘协别无选择,他只能在各路诸侯中,选择一个人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制衡其他的诸侯。而这个人选,毫无疑问,敖烈是最为合适的。首先,敖烈身体中和刘协有着同样的血脉,两人同宗同族。即便敖烈最后夺了帝位,那也是刘氏的子孙,大汉的江山,还是没有落到外人的手中,当然,刘协坚信这样的情况绝不会出现;其次,敖烈虽然已改为外姓,但是对大汉的感情是真实的,敖烈以自己身为汉人而由衷的自豪,刘协能在敖烈的身上感受到这一点,这许多年来,敖烈每年的岁贡都丝毫不差的通过各种途径运送到洛阳,让刘协供养军队、开支用度,这可不是其他诸侯能做到的事情。 基于以上能说出口、不能说出口的理由,刘协毅然决然的把光州划到了敖烈的名下。虽然有数十位大臣对此表示反对,但是一些远见卓识的人,还是赞同刘协这一决定的。钟繇、杜畿、皇甫嵩和朱儁四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认为,敖烈不是没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理智的,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敖烈的权力越大,大汉的前途反而越光明,如果有朝一日,洛阳再次遭受祸‘乱’,朝廷还可以把都城迁到燕京去,以幽、并、光三州为根基,以图重现大汉昔日的光辉。
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刘协立刻下诏书,授予敖烈裁定光州军政大权的权力,一应官职任免全部由敖烈说了算。倒是对敖烈的官职,刘协却没有再次提升,毕竟,骠骑大将军已经是位极人臣,在往上,就要册封大公爵或者王侯了,敖烈目前的功勋,还没有到达那样显赫的程度。另外,刘协还存了一点‘私’心,他想要看看敖烈的反应,试探一下敖烈是不是会因此产生不满,不管怎么说,为大汉开疆扩土,打下第十四个州,也是一笔不小的功绩了。当皇帝的时间久了,刘协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帝王心术。 然而,敖烈用行动作出了答复。他任命崔琰为光州牧、公孙瓒为护军将军,分别管理光州的政事、军务。同时,他也没有任何的不满情绪,反而是在安顿好光州的事宜后,立刻带着赵云点起五千血杀军乘船南下,与孙策合并一处,共同讨伐袁术。敖烈的做法,让刘协心安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丝惭愧,他悔恨自己不该对敖烈产生疑心。当夜,刘协一个人来到了太庙,在大汉列祖列宗的灵位前,从头回忆了一遍他和敖烈从最初的相识、到逐渐相知,再到最后的患难与共的全部画面,敖烈曾经屡屡在刘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即倒,救刘协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份真挚的情义,让刘协在回忆的过程中,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刘协流着泪,在列祖列宗的灵位前发誓,今生今世,绝不会在对敖烈产生丝毫的质疑,他要和敖烈一起,肩负起振兴大汉,让大汉的子民重新过上安定生活的重任。 随着敖烈的到来,胶着的战事瞬间发生了改变。敖烈勇冠三军的冠军侯之名,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他用无数场胜仗积累起来的。得知敖烈投入战场之后,负责孙策这一路的袁术部将陈纪立刻心神大‘乱’,和韩暹商量之后,决定以退兵十里,坚守不出的策略应对敖烈。 然而就在陈纪和韩暹退兵十里,刚刚要安营扎寨的时候,敖烈率领五千血杀军如同神兵天降,趁着二将立足未稳之际,悍勇的以五千之数,对着十倍于己的敌军来了一次凿穿,在凿穿的过程中,还顺手烧掉了陈纪、韩暹的粮草,让袁术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这还不算完,当敖烈率军完成一次凿穿,呼啸而过的时候,孙策又粉墨登场了。他亲自率领一万军为左翼,甘宁率领一万军为右翼,配合着敖烈的凿穿,再次对陈纪统帅的袁术军予以重创。陈纪抵挡不住,和韩瞿收拢人马,继续撤退。谁料,二将此举,正好落入了敖烈的圈套之中,二将在退兵途中,先后遭到周瑜、程普等八名江东名将的伏击,杀的袁术的六万大军丢盔弃甲,肝胆俱裂,最后,仅剩不足两万人在陈纪、韩暹的带领下,败退回了寿‘春’。 ps: ps:说一下,上一章把韩暹打错成了韩瞿,失误了,请大家谅解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