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卷 渡海东征 第四十二节 樱花武士 (第1/2页)
佐久间信盛也早就料到有城破的一刻虽然这来得太快了一点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慌了手脚。在佐久间信盛的防御部署中城墙的防御只是第一道防线而且是他最为不重视的一道防线。在明军射烟雾弹的时候佐久间信盛就已经把城墙上的兵力都撤了下来随着明军破城而入双方之间的巷战爆了! 实际上明军最不愿意打的就是巷战只不过在以往攻占日寇城市的战斗中只要城墙一倒战斗就宣告结束因此巷战还没有给明军产生多大的麻烦只不过这次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随着明军推进卫平也身临前线即使他没有站在最前沿不过也已经到了危险地带。第一批投入进攻的一万五千明军花了半个时辰杀入城内不过立即就陷入了恶战之中。而且在城市内的巷战之中因为双方纠缠在一起炮兵只只能起到压制与隔断作用根本无法对步兵提供更有效的火力支持一时之间明军步兵陷入了与日寇的苦战之中。 这正是佐久间信盛所采用的防御方式。明军因为火力强大所以日寇很难在炮战中占据上风且这是以己之短对敌之长打下去必然失败。佐久间信盛冷静的分析了双方军队的优劣之后认为日军在近距离的格斗战中因为有大批武士以及更适合近战的武器所以占有上风。那么将明军放进城来打一方面可以挥日军的优势另外一方面还能克制明军的强大炮火。此消彼涨之下日军的胜算自然增加了不少。当然佐久间信盛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彻底战胜明军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给明军制造沉痛的伤亡。让明军主动撤退。因此在部署城内防御的时候佐久间的唯一目标就是杀伤明军的有生力量! 这下轮到明军吃苦头了。在佐久间信盛到达神户之后的十多天时间里他除了组织起更多的防御部队之外建造大量的重型弩炮之外佐久间信盛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城内挖设陷阱!而这正是当初明军在塞外战场上对付蒙古骑兵的有效办法。也是在马关等城市里打防御战的有效办法。现在轮到日寇用陷阱来对付明军的进攻部队了! 佐久间信盛在部署陷阱方面绝对算得上是专家中的专家了。以往在他负责断后的时候陷阱就是用来阻挡追兵的有效办法。十多日之内佐久间信盛几乎将整座神户城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在他的组织下数万日寇十多日之内在神户城内挖了几十万个陷阱甚至可以说每踏出一步都有可能踩上陷阱!而且这些陷阱还是有“组织”的有着明确的针对对象。在这么严密的防御体系之下可以想像杀入城内的明军会遇到多么巨大的麻烦。 确实一万五千明军一进入城内。在短短的半个时辰之内就已经有两千多人阵亡数千人负伤被抬出了战场。当卫平见到这么多官兵伤亡之后也顿时急了起来这么打下去第三军就算是全部赔在这里也不一定能够打下神户城! “停下停下别打了!”卫平冲到了前线附近“立即组织防线把炮兵还有那些囟炮全都给我拉上来用炮弹一寸一寸的轰!” 明军立即转进攻为防御五千多步兵建立起了散兵线随后更多的步兵转为阵地防御工作开始在占领的这片城区边缘修建简易防线。同时后面的炮兵也迅的压了上来。这次卫平了狠心就算是用炮弹当锄头也要把神户城一寸一寸地犁一遍看看日寇到底有多少的陷阱! 炮击再次开始这次明军炮兵是统一指挥的常规炮兵从远到近以两丈为间隔每两丈范围之内进行三轮炮击。相反囟炮从近及远以一丈为间隔每一丈范围之内进行一轮炮击。 整个炮击过程足足持续了两日卫平也耐着性子在打。反正后方的弹药正源源不断的送来。而且这次陈懋也准备了非常充足的弹药只要能降低伤亡那多用点炮弹根本就算不了什么。用陈懋的话来说现在在战场上用点的战争经费今后一定能从日寇那拿回十倍的赔偿回来。卫平在乎的只是他手下的官兵能保住手下的官兵那第三军就能够继续作战能够继续消灭更多的日寇也就能够立下更多的战功能够从日寇那得到更多的好处了! 两日的炮击结束之后明军再次展开进攻可让他们惊讶不已的是这些日寇仿佛就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一样当明军推进的时候他们如同耗子一般的再次出现在了战场上阻挡着明军的进攻并且给明军制造着巨大的伤亡! 确实日寇这次几乎是变成“耗子”了。这佐久间信盛确实是个“人才”。在他组织防御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明军会以炮火轰城如果他的兵力全都留在地面上的话那伤亡将会非常巨大。当初毛利辉元在马关城就是因为遭到明军的猛烈炮击结果留在城内的预备队反而要比城墙上正面作战的部队伤亡大!因此佐久间信盛除了在城内挖掘大量的陷阱之外还建造了大量的地下防御工事! 地道地下坑道系统这些在未来的战争中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在装甲部队出现之前阵地战的最好防御体系。不过在当时将防御系统建造到地表之下这确实是个创举可以说佐久间信盛的这个明对战争的影响极大也极为深远。 当火器在战争中大规模的使用。特别是随着火炮技术的提高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火炮出现在战场上之后。战争的面貌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个战术大变革的时代冷兵器时代的老旧战术必然遭到淘汰而适应火器的战术必然得到展。可是就在这个战术大变革的时代却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找出更有效的战术来。这一方面且当时的主要将军都是冷兵器时代的将军其战术思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