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廷辩 (第2/2页)
,御书房里的大多数臣子都没有反应过来,只有作为当事人的萧睿李隆基身后的高力士以及李林甫洞若观火,他们都将目光聚焦在萧睿身上,且看这青年如何应对。 其实,作为萧睿个人而言,他也是支持调换节度使的。毕竟,这些节度使长期拥兵藩镇,很容易产生自大之心。看看王忠嗣手下那些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躬身道,回皇上的话,学生以为,张大人等所言,无非是唯恐藩镇节度使大规模调动不利于边防。其实,在学生看来,这有些过虑了。须知,为大唐防卫边关地是大唐数十万军士,而不是哪一个节度使。节度使只是朝廷委派的管理军务和藩镇政务的将领,无论是谁在任,只要忠于职守,全军将士号令统一,边关便可保无虞。 张九龄不满地瞪了萧睿一眼,冷笑道。萧大人,你毕竟年幼,你且不知,在军中主将的威信决定着全军的士气,一旦节度使频繁调动,军心必然不稳。 萧睿微微一笑,张大人,大唐军士乃是大唐朝廷之军士,忠于大唐忠于朝廷忠于皇上。又不是领兵者的私军,将领调动,军心何来浮动又为什么要浮动张大人,如果因为主将调动而军心浮动,那才真正说明问题非常严重军心都归于领兵者一人,朝廷情何以堪 张九龄胀红了脸,被噎了一下。又听萧睿道,张大人,那王忠嗣大人从陇右调任朔方节度使。在这短短2年间不是也率领朔方军为朝廷立下战功多次难道,这朔方的军士是王忠嗣从陇右带过去的
李隆基哈哈大笑,好,说得好。好一个大唐军队乃大唐之军队,非节度使之私,此事就这么定了。 李隆基当场宣布了几个节度使地调换旨意。九大节度使中,除了章仇兼琼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范常在没有变动之外,其他诸人都互相对调了一下,并有进爵。譬如王忠嗣调任范阳节度使。同时加摄为御史大夫进封清源县公。 除此之外,李隆基还宣布,原范阳节度使裴宽免职,调任户部尚书。这样一来,就腾空了一个朔方节度使的位子。李隆基笑了笑,诸位爱卿,朔方节度使一职,该由谁来充任为好 李林甫和张九龄等人纷纷开始推荐人选,而李隆基却笑而不语。萧睿心里暗笑,心道这皇帝也忒虚伪了些。你早就有了主意,还让这些臣子荐举个什么劲儿。果然,众臣说了半天。还是李隆基一锥子定音:任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为朔方节度使,哥舒翰为朔方节度副使兼兵马同知使。 李隆基得意地笑了起来。他心中地计划终于成为现实,他当然是高兴。李林甫见皇帝情绪挺高。便起身笑道,皇上。这剑南道节度副使一职空缺多时,臣荐举平卢将军安禄山充任剑南道节度副使。 李隆基想了想,便是那张守荐举的胡儿 李林甫躬身道,是,皇朝廷,英勇善战 萧睿在一旁听了陡然一震,心道坏了。然而,此时此刻,他人微言轻对这等地方大员的任命也无法干涉。想必,那安禄山已经提前打通了李林甫地关系,也不知道送了多少厚礼。又转念一想,安禄山之所以势大不掉,根子在于他依靠了众多胡人部族,如今充任人生地疏的剑南道去,想必也弄不出什么风浪吧况且,在章仇兼琼地手底下,他也翻腾不起来。 想到这里,萧睿就安下心来,心里却暗暗打定主意,完了要立即去章仇兼琼那里一趟,跟他仔细说说这安禄山的事情。 李隆基沉吟了一会,摆了摆手,也罢,就依李爱卿所言,让那安禄山去剑南道。 众臣都散去,李隆基却留下了萧睿。 萧睿,朕专门留下你,是有几句话要跟你说。李隆基嘴角浮起一丝笑容,萧睿今天地表象让他很满意。 臣在洗耳恭听。 朕听说你已经富甲大唐了呵呵,这样倒也不错,免得宜儿跟着你受苦。只是,朕要提醒你,千万不要跟那些鲜于仲通之流一样做些罔顾国法之事,免得将来事败,连朕也无法庇佑你。李隆基淡淡说着,端起精美的白玉萧睿心里一惊,但脸上却没有丝毫情绪变化,躬身道,臣遵旨。 去吧,你是聪明人,不需要朕多言。李隆基摆了摆手。 诸位上帝,最后关头,拜求看看还有没有月票了,有地话,泪求给老鱼吧,我已经拼命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章节更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