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_(转载)深谋远虑的渭南之战(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转载)深谋远虑的渭南之战(二) (第1/2页)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八月,曹cao大军经函谷朔黄河西进,到达潼关。(此时曹军的粮草由洛阳经函谷供应。)潼关虽险,却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关,须以大军方可屯守。正因为潼关有此种特点,曹cao用大军紧逼潼关,摆出非要从潼关进入关中不可的架势,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注意力才能被牢牢地吸引在潼关的防守上。

    这期间,关中各部不断向潼关增兵,曹cao听说,不忧反喜。事后曹cao解释说:“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眼见联军的所有力量都已集中到潼关,曹cao暗中却派徐晃、朱灵率步骑四千人渡过浦阪津,据河西为营,准备接应曹cao大军由河东进入河西。史书记载,曹cao曾问徐晃如何可入关中,徐晃提出了这个计策。徐晃出身西凉军,熟悉关中民情、地理,后面的贾诩也是西凉军出身。

    闰八月,曹cao亲自率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遂发生了演义中许褚救曹cao的那惊险而又壮观的一幕。至于演义中马超建议从北岸阻击曹cao北渡,在真实的历史中,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可能是罗贯中因不熟悉地理而出现的失误。

    再说徐晃,刚刚从浦阪津渡过黄河,还没来得及建立寨栅,当夜梁兴即领步骑五千多人前来攻击,被徐晃击败。

    关于此事,曹cao应与徐晃约好,在曹cao从潼关北渡时,徐晃方才能从浦阪津西渡黄河,否则,消息过早泄露,徐晃会遭到敌人大军的攻击。马超看到曹cao北渡,自然知道曹cao是想从浦阪津渡河进入关中,遂派梁兴带五千多人前去抢占浦阪津渡口西岸,通常情况下,这五千人足以阻挡曹cao渡河。但马超没有料到的是,徐晃已经抢先占领了浦阪津渡口西岸。经长途急行军赶到浦阪津渡口的梁兴军,自然不是以逸待劳的曹军对手。待消息经几百里路传回潼关马超大军处时,马超再想派大军去重新夺回渡口,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曹cao事后解释时说:“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

    有人认为,徐晃、朱灵军是断敌退路,或说是袭敌后方,截敌粮草。史书上无此记载。笔者认为,徐晃、朱灵军唯一目的就是先行偷渡,唯一的作用就是接应曹cao大军渡河。曹cao在潼关前折腾那么久,最后都是为了掩护徐晃、朱灵军的先行偷渡。

    耗敌

    西渡黄河后,(此时曹军的粮草改由河东经浦阪津渡口供应。)曹cao沿河连车树栅为甬道向南推进。马超退屯渭口。(甬道可能是为了保障由渡口向大营输送补给。)

    笔者推测,曹cao这是向马超表明,准备渡过渭河从背后夺取潼关,用意是将马超等关中联军继续滞留在潼关附近。马超退屯渭口,也是为准备防止曹军渡河。

    曹cao又多设疑兵,吸引马超的注意力,暗中却从黄河把船驶入渭河,连夜用船搭起浮桥,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在渭水南岸立营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合适的建筑材料,加之屡受马超骑兵的突击,一时难以完成立营的工作。后乘天气突然爆冷,曹cao夜里渡兵在南岸浇筑起冻沙城。(笔者推测,曹军只需在离河岸不远的地方,沿河筑起一道墙即可,而不用像普通营寨那样四面立墙。)天明时,冻沙城建筑完毕。

    九月,曹cao大军全部从容渡过渭水。至此,曹cao已经完成了全面攻击的准备,下面就是怎样在决战中,打败马超等的十几万关中联军。如此规模的大会战,曹cao从前没打过,事实上,三国历史上也仅此一次。如何选择决战时机是打赢会战的关键,敌军将士战斗意志最差的时候无疑就是最佳决战时机,这通常出现在敌军必须退兵的时候。

    这时,马超移屯渭南,并派信使求和,曹cao没有答应。

    马超由渭口移屯渭南,史书没有记载原因,笔者推测,马超这是放弃潼关,准备撤退。

    那马超等为什么不自行退回长安或自己的领地,而是先来求和?两军对峙,先退者会出现人心浮动,士气崩溃的局面。尤其是军本乌合,各有私利的集团,在局面一旦出现标志性不利时,立即就会土崩瓦解。楚汉相争时,两军相持于荥阳,刘邦、项羽均十分困难,却无人肯先退。官渡之战时,曹cao几乎难以为继,却苦苦支撑。这就是荀彧所说的“先退者势屈”。

    马超求和不成又求战,曹cao又不出战。马超只好又转而坚决请和。

    由此可以看出,马超准备撤退,不是担心与曹cao决战,而是急于结束野外对峙。马超为什么此时突然急于撤退?

    笔者推测,天气突然大寒,马超等关中诸军御寒装备不足,难以在野外继续对峙下去。

    另外,由于马超等关中联军在春季三月时,就在潼关屯集十万大军,加之用于长途输送粮草的人力,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当年的农业生产几乎全废。此时秋季已过,冬季将临,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却征收不上来新粮,全军有断炊之虞,所以联军各部急于散兵就食。

    现在许多读者对粮草如此紧缺不甚理解。古代如何,笔者不能亲历,但对近代中国农村的状况还是知道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包括建国前,中国普通农民家庭都处于家无隔年粮的状况,别跟我提地主,他们是极少数。许多家庭在新粮还没下来时,便“青黄不接”了。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