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木秀于林 (第2/2页)
如父母的恩师,亦疏远排斥。浮屠越看师父,越像手拿佛珠,一边念佛,一边论人长短的假慈悲、伪君子。 年久日深,凡是对他好的人,或是他喜欢的事物,均会使浮屠感到恐惧!症结在于,他心里很怕,生怕噩梦成真的那一天来临! 不堪重负的浮屠,开始借由破坏物品来舒缓压力,尤其是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例如花瓶瓷器,当然还有他原先最喜欢的白袍。 曾几何时,有一个病态的小男孩,养了一只猫。这只猫聪明、可爱,只可惜年事已高。男孩留心到他心爱的猫慢慢变老,非常担心。他怕这只猫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彻底离他而去。 但猫哪里懂得害怕。它要么躺在阳光下,慢条斯理地梳理身上斑斓的长毛;要么捕捉眼前嘤嘤飞过的苍蝇;或者眯起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窗外…… 往后的日子,男孩和猫各有所思,各有所得,彼此心态截然不同:男孩收获的是担心和恐惧,就像走进死胡同;猫收获的是快乐和满足,这无需耕耘,只需单纯即可。 某日,畸形的心理犹如魔鬼的傀儡线,cao纵男孩举起屠刀,亲手斩断了这份牵挂! 若干年后,该名男孩长大成人,仗剑行走,横行天下,位列超凡剑豪之流。这时,当初破坏美好之物换来的安慰感,已不能满足他了。唯有杀死剑道中人后血染白袍的景象,才能叫他尝到愉悦的果实!这种恐怖的欲望就像饕餮,将其人格完全吞噬,直至化身成魔…… 魔,梵语魔罗的汉语简译,佛教中的恶魔,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神。若梵汉并举则称为魔障。 魔罗,意译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它可能源自于古代天竺神话中的阎摩。依所述,阎摩为死神,住在天界,他已克服死亡,为亡者引路。
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 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预先来扰乱,令行人不得成功,这样叫做杀害者,亦名波旬。其实有四种魔的区别: 三界内的众生都有贪瞋痴等烦恼,名烦魔; 轮回六趣受生死,名五阴魔; 一期生死之间,那个免得掉无病,即是病魔; 内心邪念,外魔得其便,名天子魔; 这是界内的四魔。还有出三乘圣者,尚有无明尘沙变易生死,亦有微细的四魔。古德所谓:“除佛以下,皆是魔道。”诚不虚语。 依止观魔事发相,有捶惕鬼、时媚鬼、魔罗鬼,千变万状,破坏行人。若果对治时媚鬼,知何时,呼其名字,魔即隐去。总而言之,行人无论见什魔境界,不起分别好丑。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严经说:“不作善境界,不落群邪。”就是这个道理。 平常所说:道高一尺,魔越一丈。从这话中,就可见得修道用功的人艰难,培养道的不容易。非有九牛二虎的功力,不折不挠的精神,勇猛莫怕的态度,坚固不动的心念,决定无变的意志。动辄被魔境的牵动,被魔境的逼恼,被魔境的纷扰,被魔境的缚束,被魔境的颠倒,被魔境的错乱,被魔境的笼罩,被魔境的丧身,被魔境的失命,被魔境的戕害了。 魔的种类,真有千差万别的不同。论述二种的梗概,便能包括一切的魔类。所谓一为内魔,二为外魔。内魔,是指一切众生身内的魔。如于人心中,所起粗粗细细的烦恼。外魔是指一切众生身外的魔。如在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上,别有魔罗居住的所在。以及其他外境的迫扰,都是外魔。 如今依据经论发明,有烦恼魔、阴魔、天魔、死魔、罪魔、行魔、业魔、心魔……略为解说,以便明了。 烦恼魔:就是昏烦的恶法,正如浮屠遭噩梦妄念恼乱心神,不能停息。是属于内魔,乃生死的本因。 所谓见思烦恼魔,阻碍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六趣众生,真空寂灭的原理。 尘沙烦恼魔,障蔽声闻、缘觉的二乘众生,化导利人的大心。 无明烦恼魔,翳闭菩萨乘的众生,果觉法性的妙体。 职是三种烦恼,造成种种恶业的魔境。这约九法界众生,都具烦恼的根本,招感分段、变易的二种生死。唯独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诸佛,没有三种烦恼魔,到于究竟圆满的觉地。因为已经分段、变易的二种生死永亡,见思、尘沙、无明的三种烦恼净尽的原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