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火龙出岫 (第2/2页)
旗帜被血浸透了,更觉得一股萧杀之气,充沛天地之间。 甘林轻轻地颔了颔首,口中冒出一句中学时候的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到这里便卡住了,眼中不禁有些湿润,后面两句塞在嗓子眼,怎么也念不出来了。 人们常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商界,对商人似乎尤其如此。此言诚然不差,但其实人也不总是功利,有时候把家国之间的血rou联系讲透了,拉近了心的距离,感觉到位了,功利反而显得不甚重要了。 甘林的心中,自己本就是一介武夫,不经意也好,不得已也罢,机缘巧合中介入了商海,为李二、为大唐聚才。 既然无可选择,那他也要以武人的方式在商海一展拳脚,而这一招一势,在商言商,最终的落脚点却在一个“军”字上,这是他心目中筹划的“连锁”的魂。 他要用这些百战余生的虎骑军将士身上的累累伤痕,用他们傲视一切直面生死的眼神唤醒豪商巨贾们心中的家国意识。 即是武夫,其目光就必须始终聚焦在大唐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上,而维护这种利益永远是激励武夫前行的动力源。国家的利益延伸到哪里,他的使命任务就拓展到哪里。这一路从陈仓到泾阳,到长安,见到的太多太多的苦难和屈辱让甘林认识到一个泣血的道理:富国不强兵,到头一场空。没有武备,再繁荣的经济,再灿烂的文化,也会成为一堆瓦砾!
“士农工商”,在大唐的社会地位排序中,商,永远排在最后,他们即使可以和王公贵族搂肩搭背,把酒言欢,但当利誉链条断裂后,他们又会象嚼完的槟榔一样,被人随口吐出。 甘林要把这个道理注入大唐的每一个子民的心头,包括这些日以经营为事的商人。在他眼中,这些在商海中打拼的商人褪去光鲜的表面色彩,内核就是一个战士,在他们心中,必定也涌动着最炽热的爱国情怀。 能撞击出这朵最亮丽的火花,哪怕一单生意没做成,一个生意伙伴没留下,这个“连锁营商”大会也是完完全全成功的! 爱国主义和身为大唐了民的自豪感是一种既朴素又宏大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粘接剂。 这是甘林手中最好的钥匙,而现在,是推广军民“连锁营商”的时候了! 过了半响,甘林回头对薛仁贵吩咐道:“你去安排酒菜,要好,再把长安城都尉以上的军官全请来。我亲自去请两位门神爷和知节元帅过来,对了,匠作营的陈布雷、营官,还有营中各坊的兄弟也要各叫一些过来。别给候爷省钱,不怕人多。你去办吧。” 薛仁贵抱拳称诺,转身而去。 挑日子不如撞日子,就在大家猜测着“招商大会”选在哪个黄道吉日的时候,甘候爷的大会以夜宴的方式震撼开场了。 地点不在鬼宅,不在候府,不在“雅仙居”,不在一切大家可以想象得到的地方,而是在东门外的虎骑军大营。 天刚擦黑,虎骑军临时营地辕门和前后侧门全部被宫中派来的侍卫全副武装戒严了,少数几个下午得到消息就在大营四周转悠,想瞅空从鹿栈空隙外溜进去占位者都被礼貌地请到了外围。 卯时刚过,所有接到请柬的商家都已经聚集到辕门前,他们的仆人,加上未弄到请柬者,想看热闹时,上千号人将大门围了个水泄不通,但蠢蠢欲动的人群都只能在冰冷的侍卫面前止了步。 神策军和匠作营的将领们,却可以不凭请柬入场,他们身上的刀疤、枪眼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辰时差一刻,大营中响起了隆隆的鼓声,紧闭的辕门在大家望眼欲穿的期待中终于拉开了,长孙冲和一名手执笔墨的军中书吏闪身从营内走了出来。 长孙冲拱手向四下里虚揖了几下,算是跟大家打了招呼,随后扯着嗓子宣布这场改变大唐商业模式和军工生产的奇特夜宴正式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