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八张 梅开二度 (第3/4页)
劝学篇的行楷,末尾还加注一句明代徐渭的名联好的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这只笔筒在民国瓷器中是绝对的jg品,个头足够大,甚至能够放得进小一些的轴子,太小了也放不下劝学篇那么多的字;工艺也足够jg湛,瓷胎厚薄适中,腻似油脂,洁白如玉;釉sè鲜亮明快,青花炫丽,骨白洁净。 这些都是晚清时代一些青花瓷器的粗制滥造所不能比的,可以作为民国笔筒的jg品标准器。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后边的那篇荀子.劝学篇和徐渭的名联,那可都是袁世凯的亲笔,张辰对各个时代名人的字迹都有研究,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不过张辰想来这只笔筒的价格不会低了,绝不会像当年那样那么便宜,毕竟品相是不能比的。可这就是清晚期之后大部分艺术品的市场趋势,从那个时代开始,就已经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供研究,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物件也都了解的比较多一些,想蒙人是很难的。 张辰尝试着问了个价:老板,你这只笔筒不错啊,什么价钱啊 老板见张辰选中的是那支笔筒,笑了笑道:小伙子眼力不错啊,一眼就看上了好东西。那可是民国的官窑,而且你看这个头,还有这品相,这么漂亮的可是不多见吧。我看你也是懂行的人,这可是正经好东西啊,在我这店里都排的上号的,要是喜欢的话就给你便宜点,两万块你拿走吧。 张辰回忆了一下。五年前这货好像就是这么和自己说的,还真是一招鲜吃遍天啊,多少年来连口头禅都不换一下,估计也尽是指望着蒙外行混的。 于是自己也模仿起了五年前的对话场景。开始要想办法蒙这位了,撇了撇嘴道:有那么好吗说破天去也不过是一件民国货,哪值得了那么多钱。你说这是民国官窑,又说保存的好,可再好也是民国的啊。我前两天在晋宝斋看了一只咸丰年的青花,比这个漂亮多了,也不过才两万多而已。 民国官窑也就是产了那么一点,而且大部分还都出口了。那些才是正经好东西,都是红款识的,你这个是蓝的,能好到哪里去。再说了。民国官窑都是在景德镇的,而李朝历代景德镇的胎都要有些发青sè,可这个是骨白的,这明显不是景德镇的样子啊。我也就是看着这件的品相还算行,个头也够大。摆在书房里也能算是个摆设,准备拿回去摆着玩的。最多三千块,就当买了它的个头了,再贵我可就不要了。你可别把我当棒槌。 张辰这一通胡说啊,景德镇的瓷胎发青sè是有这么回事。但那都是老年间的事了,到了清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转白。只是这个过程比较缓慢而已,否则现在景德镇又哪来的那么多白骨瓷呢。 可这句很带有专业sè彩的话,却实实在在把这位老板给唬住了,赶紧又跑到外边去,把刚刚下棋的那几位给叫进来一起商议。 这几个人也不是专搞瓷器专项的,说了几句也没谁能说到点上,也没谁能拿出反驳张辰的证据来。这就让店老板左右为难了,论说他是想做成这笔买卖的,他在古玩行干了有些年头了,自从搬到文化宫这边来才真正有了点起sè,但还是一个小买卖。 现在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交易把名气闯出去,资金回笼也需要快一些,这就必须要保证薄利多销或者物件有保证了。但是很显然,他手里的物件还谈不上保证,连清早期的都见不到,这买卖的好坏就可想而知了。 张辰对这只笔筒也仅仅是欣赏,还没有到必须拿下的地步,那样说也是一个行内人的自然习惯。但凡讨价还价肯定是这套,就看谁能唬住谁了,被唬那个的解决自然就是失败,但是行内的人都会留些余地,多少能让卖方赚一点,不至于白干。 现在见这几位还要为了这么一只笔筒商量这么久,到底还是不是搞古玩的啊。这么明显的东西看不出来也就算了,左右不过就是个民国货,需要这么谨慎吗,难怪永远停在这个层面呢。 张辰是在是不想再看下去了,转身就要离开。这个发自本心的举动极为自然,倒是正好把这卖家给唬住了,差点就能完全相信张辰的话。 赶紧喊住张辰,道:小伙子,别急着走啊,这价钱咱们好商量的。只是你说这不是民国官窑,你的道理我们也都觉得对,可我这儿还是有点想不通,不是官窑怎么可能少出这么漂亮的东西呢。
正要走的张辰被他这么一叫,就在转身的过程中,看到一进门的墙角处还有一个画筒,里边插着不少的大轴。张辰看着这些轴子,就想起了上次捡这老板漏的时候,那间绝世珍宝就是在角落里的,暗骂自己为什么没看到这里的画筒。 干满释放意念力去包裹那只画筒和里边的几幅轴子,画筒毫无意外是近两年的东西,底下还有某某市郊区某厂款识呢。里边的轴子也差不多都是普通货sè,唯独有一幅是表面有四层蓝sè光芒的,张辰的小心肝一阵狂跳,不会又要让我捡大漏吧。 从表面四层蓝sè的光芒来看,这幅轴子应该是南北宋交替时期的徽宗和高宗时期的,那可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啊,不知道会是什么人的作品呢。继续用意念力穿透装裱了的画纸,这幅宽度超过五十公分的大轴上只有四行字,确切地说是两行大字和两行小字,而这两行大字却是最关键的。 张辰看到上边的两行字后,又认真地看了第三行和第四行字,之后就可以完全确定这是什么人的作品了。 两行小字分别是:宣和五年八月于万岁山,天。和飘忽瘦劲,而不失其rou;隐约之锋,富傲骨之气;断金割玉间别有一番韵味。宾之。 两行大字在古代的书法作品中可以说是很大了,在近四十公分的距离中只有两行字。高低一米还多的空间也只是五个字:圣法安何在,自有静中来。 从正文的十个字来看,张辰已经可以确定是宋徽宗的真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