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 倭寇的踪迹上 (第1/2页)
第六十四章倭寇的踪迹上 天色启明时分,也是深秋最冷的时间。【】 海雾弥漫,白石墩校场内人影攒动,一名名穿着厚布袄子的赵家子弟、及姻亲子弟三十七人收拾着两顶老旧军帐,一一装车。 人人呼着白气,炊烟、热汤白气交织在校场,四周立着火把,忙成一团。 赵期昌两层厚布袄子外穿着四面镜甲,外面挂着黑底绿面的斗篷,头上套着匆匆缝制的粗布六瓣瓜皮帽,帽边即额头处扎着一条一字巾,一字巾眉心处绣着固定一枚成色极好的永乐通宝,左手提着冰冷的红漆勇字盔,检查装车进度。 张承甲也穿了一套半身罩甲,海雾水汽凝结显得湿漉漉,背上绑着一杆四尺长朴刀大步赶来:“叔父,热汤备好了。” 说着抿着下嘴唇,冻得泛红的脸蛋垂着,双目上抬有些紧张看着赵期昌。 “别添乱,忙你的去。” 赵期昌扬扬下巴,扭头对跟在身侧侄儿,来自大房分家的赵凤祥道:“装车结束后,便用餐。不要太饱,八分饱就好,正午在中所吃饭。” “得令” 赵凤祥与张承甲一般大小,都是十七岁,笑呵呵高应一声,得意洋洋瞥一眼张承甲,张承甲不在出征序列。 “三叔父” 赵期昌要走,张承甲追上拦在面前:“叔父,咱与芸娘说了,芸娘开口许咱随行。” 赵期昌摇头,探手拍拍张承甲胸口:“这个家还轮不到芸娘做主,待在墩里看好家,比什么都重要。再挡路,我认得你,军法认不得你。” 说罢稍稍侧头示意,庆童上前将张承甲推开,不顾张承甲大叫挣扎,双臂锁死张承甲,与赵大智一起拖走。 出了校场,甲组家丁全员就绪,相互检查着武备。除了刀、枪、藤牌外,还有人人要配备的镰刀、麻绳、斧头、餐盘、木碗、竹筒、筷子。还有五人一组要带的火石、凿子、锅、五十支箭、铁钩等战时、生活用具。 还有昨夜已经装车的备用军械、箭矢、军帐、三日用干粮、米麦豆料、干菜、酱醋盐,赵期昌也一一检查,一辆辆车出墩。 晨雾稍稍散尽,出征序列的六十人聚集在校场开始用餐,人人一碗奶白色鱼rou豆腐热汤,一大碗赵期昌都舍不得吃的大米饭。 用餐时陈明心抵达,浑身斗篷潮湿,抵达墩中校场现在火盆前烤了烤手,将斗篷解下挂在一旁烘烤。 烤暖身子,来到赵期昌左手第二空位,坐在赵凤祥边上,身子前倾隔着赵凤祥道:“师弟,寨里人手齐备,待大队抵达中所时,我兄及四十余骑,六辆驴车便会出发。在中所南五里王家茶铺处汇合。” 赵凤祥一听四十余骑心中倒吸一口凉气,有这四十余骑加入,赵家威势必然大涨,可主导权就是个问题。 赵期昌这里一共才能凑出十骑,还是各家子弟与戚威三人混编的所谓十骑,根本不可能编队参战,是军官队。 端起奶白色鱼汤,死过一次也可以说是两次的赵期昌本就不苟言笑,在周边人看来是个严肃的人,也不需要故作严肃神态,轻轻颔首:“好,三哥那里还有什么说道” 陈明心轻轻摇头:“这个咱不清楚,寨子里的事情是兄长做主。” 连新的条件都不提 周围坐在一起的各级头目都有些诧异相互望着,赵期昌眉头浅皱:“也好,五哥夹在中间的确有些不好做人。都吃吧,正午后,我部才会接令急行军。” 此时的西边备倭城,再次凑集补足的二百捕倭军压着近四十辆车、三十来辆独轮车分作前后两队在天明时分出军,前队张茂部百人是装备堪称豪华的正军,人人新旧掺杂的鸳鸯战袄,挂刀提枪小跑直插杨家店,这里是龙山东侧入口。 后队刘文清部百人顶着捕倭军编制,实际上干的是辅军差事,驾车、推车紧跟在前队身后。 戚继光也在此时出军,从中所出发带着二百cao训近两月的捕倭军从西边直插龙山西侧。留下百人开始在卫里正式收集更多的车辆,负责全部五路的后勤补给。 山东巡抚何鳌在兖州府那边上万人缉捕妖僧都花了上月时间不见进展,这次卫里查倭军务性质与缉捕妖僧没区别,都是大海捞针的差事,自然可能会耗时绵长。 五路兵马七八百号人,人吃马嚼每日消耗约在二十石,弄上一个月也就是六七百石的消耗。这么大的亏空,别看朱应奎是登莱两府这个地区首脑,可他只是监察、海防、屯田、兵备道员,职权集中在一个监字。 监守自盗使用军粮、官粮不成问题,可暴露后彻底就是死路一条。 包括朱应奎自己那一路精兵,粮食消耗也没法子自己筹集,只能走卫里提留粮。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朱应奎在自己辖区内调动小部分军队协助登州卫查倭不算事,而他不用军粮却私自筹粮买粮,才是真正的大事。 卫里的粮食给朱应奎垫上,朱应奎自然有非常多的方法给卫里补上这批亏空的提留粮。这只是一次合作,大家各取所需。 白庆喜坐在马车里,身穿青色家仆衣袍,高泥鳅却是一身体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